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名人>
舜置并州及“并人”管窥
2021-02-02 11:03:17    来源:太原日报

  太原简称并,是因西汉时太原曾是并州刺史部之治所,也称为并州所引得。说及并州之名的产生,它渊源于我国古代的泛地域和地理方位名称,完成于西汉武帝建十三个州刺史部的“州”级建置的诞生。长期以来,对并州的来由及诠释注脚可谓多矣,此不揣冒昧,略举其荦荦大端于后。

舜肇十二州和禹分九州

关于舜肇十二州之说,《尚书·尧典》和古文《尚书·舜典》都有明确记载:“(舜)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咨十有二牧”。这十二州的名称是什么呢?没有具体说明。对《尚书》颇有研究的蔡沈在其著作《书集传》中说:“(舜)十二州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幽、并、营也。”《史记·五帝本纪·注》说:“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通鉴地理通释》也说:“舜十二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幽、并、营。”

关于“九州”之说,史载颇丰,分列起来有《禹贡》九州说、《周礼》九州说、《尔雅》九州说、《吕氏春秋》九州说等等。兹仅举《禹贡》说为范。《尚书·禹贡》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惟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把上述文字划简,《禹贡》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从上述典籍中我们得知,《尧典》中舜肇的十二州中有并州,《禹贡》中禹分的九州没有并州。从时序上看,禹分九州在先,乃以方便冶水为用;舜肇十二州在后,是以分理天下为本。禹分九州,似属以大河大川自然地理为其标准;而舜肇十二州,则考虑到冀州大地大而广,燕齐之地阔较远,为使各州地域相对等齐,为使辽远之地得到有效管理,遂在大禹所分九州的基础上,析分冀州之北的区域设置了并州,在燕齐之遥设置了幽州和营州。于是,并州便产生了,这就是并州之名所产生的时代和原因。需要说明的是,舜、禹时代,我国尚处在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的末期,没有进入阶级社会,还没有出现国家,舜为部落联盟的领袖,禹是舜部落联盟之下夏后氏部落的酋长。史料中所述的舜十二州说,禹九州说,都不属于建置的范畴,只是自然地理区域和自然地理方位的名称。当然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所谓的“舜置十二州”、“禹分九州”都是战国以来一些人对舜禹时代区域划分的种种臆测,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但是,不论是舜禹时代产生的,还是战国时代人们臆测的,把这些区域和方位叫做州,无疑对后来我国产生“州”级的建置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并州的名称既然产生了,虽然它还仅仅是地理方位和地理区域的名称符号,那么,它所指的方位大体住什么地方呢?所指的区域又有多大范围呢?这一点《周礼·夏官·职方氏》有一个概括的介绍,它说:“乃辨九州之国……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蔹曰昭余祁。”《周礼》又称《周官》、《周官经》,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此书专亭收集周王室官制和春秋战国时名诸侯国典章制度,添附、加入儒家政治理想及主张,完成于战国时代。可见,在战国时并州的地理方位已有明确所指。据史载,以国都为中心表述各州的地理方位是春秋战国之际约定俗成的规则,分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的东周以洛阳为国都,并州在洛阳的北邮,所以才会有“正北曰并州”的说法。“其山镇曰恒山”,古恒山非今山西浑源恒山、乃指今河北曲阳县西北,地处太行山东缘的大茂山。“其泽薮曰昭余祁”,昭余祁为古代太原盆地中部西畔的大水泽,水域辽阔,跨越介休、祁县、文水等数县的地域。太原在昭余祁之北,在古恒山之西南,《周礼·夏宫·积方》所述之并州方位,与太原盆地所处地理位置相合。毋庸置疑,舜之并州就是以今太原为中心,北达忻、雁、南至昭余祁,西越黄河,北逾太行山的广大地区。

并人和并州之名

或许人们会问,并州之名产生的时代和原因以及方位所在、区域所至,大体有了眉目,那么,为什么要名其为并州呢?并州的“并”是什么意思?对此,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后人作注曰:“亦曰常水、卫水之间也”。还有一种解释是时而并之,时而分之,故曰并。这些说法颇令人费解。“地在两谷之间”,何为之两谷?这两谷各为何名?不得而知。在“常水、卫水之间”,常水、卫水为古河名,指现今那两条河?不得而知。至于时而并之,时而分之,似指《禹贡》九州,并州并于冀州之城,《尧典》十二州,又从冀州分出北边之地为并州,这样分来并去,所以称并州。这种解释也有牵强之嫌。

近人何光岳则认为,并州之名所得,与舜、禹并无瓜葛,太原所以有并州之称,是得之于远古时期的“并人部落”。何光岳先生在其《炎黄源流史》中说:“并人与其祖先炎帝”一样,起源于陕甘一带。后来并人随着神农氏炎帝中姜姓各支,纷纷东迁山西、河南,姜姓之戎尤其集居于汾水流域。《禹贡》九州之一的并州,在今山西一带,当因并人的强大部落迁此而得名。”他说:“最早记载并人的是《山海经·海内经》。它(《海内经》)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为炎帝姜姓之孙,即并人的始祖。”

说“并”这个字得之于并人,“并州”之名得之于并人部族,这有一定道理。然而,把节并,说为“骨节相连的连体人”,而且,连体人会“受到人们的尊崇”,作为氏族的名称,却似显荒诞。试想,在生产方式落后和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不能劳动或不能完全劳动的连体人,可能受到人们的尊崇吗?他们可能成为部落的领袖,并以其名称作为氏族的名号吗?匪夷所思。而且,无论是金文的并字,还是甲骨文的并字,只有并立、相比、与伴之意,完全没有连体,人之说的蛛丝马迹。或许节并是一对双胞眙孪生兄弟,他们后来一同当了部落的酋长,而使这个部落得名为“并人部族”吧!■

本文作者:王继祖,摘自《太原日报》(20030307)

 

[编辑:周昱丽]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