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名人>
革新家柳宗元与柳氏民居
2021-02-02 11:03:17    来源:山西日报

 

柳氏民居近影。

柳宗元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毫不逊于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提出的“官为民役”“民可黜罚”主张和“民利民自利”的真知灼见,把民本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核心提示〗

他出身名门,却仕途坎坷。被贬永州10年,他沉潜自持,成就了永州的名扬天下,也成就了自己,最终成为一座令世人仰望的文化高峰。

他体恤百姓,施政为民,被贬柳州4年,却留下了惠及柳州上千年的一系列深得民心的德政工程,是柳州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好官。他的爱国爱民思想,可以与屈原相媲美。他就是为后世所敬仰的优秀文学家、进步思想家和政治革新家柳宗元。其实,柳宗元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毫不逊于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提出的“官为民役”“民可黜罚”主张和“民利民自利”的真知灼见,把民本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至今深入人心。

端午节前夕,携一怀仰慕之情,我来到了柳宗元遗族世居地,位于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的——柳氏民居,希望在这晴好的夏日午后,能够邂逅《江雪》中描述的那个一尘不染、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的高洁灵魂。

革新遭贬 族人隐居

历经400多年的风雨,耸立在村口的关帝庙,依然气势夺人,像个忠诚的卫士,守候着柳氏民居。在关帝庙内的阁楼里,存放着很多历代名人碑刻,有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圣人十哲图》《天王送子图》,有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真迹,还有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的《谕俗四条》等等,这些碑刻默默地见证着柳氏家族曾经的荣耀。

文昌阁对面的明清古街道保存完好,街上矗立着两座雄伟高大的“成贤牌坊”,是为颂扬柳遇春和他的祖父柳禄的功德,于嘉靖23年和嘉靖29年而立,至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牌坊上那深厚的“丹桂传芳”和“青云接武”楷书雕刻,向世人昭示着柳氏家族崇文尚武的世代遗风。在两座牌坊的夹杆石上,有8尊憨态可掬的教化狮石雕,每只都有着不同的寓意,浓缩了古代知识分子从求学到仕途的人生历程和命运。

阳光下,手指轻抚小石狮的瞬间,我不禁想起柳氏民居的先祖柳宗元。柳宗元21岁进士及第,26岁考取了博学宏词科,被授予集贤殿正字,31岁做监察御史里行,33岁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同年遭贬黜,47岁英年早逝,客死他乡。从一个意气风发的京官,到贬至荒蛮之地14年,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的宦海生涯,不仅让柳宗远深受打击,更给他的同族带来了灾难。

唐贞元年间,作为“永贞革新”核心力量的柳宗元,因革新失败被贬黜,他的同族为了免受牵连而四散逃避,其中的一支便“充府始徙至沁”,隐居至此,恪守祖训,耕读为本,历经宋元两朝,一直不宣门庭。直到明永乐4年(公元1406年),柳氏后裔柳琛殿试三甲,考取功名。为光宗耀祖,便大兴土木,选地建宅于西文兴村。后经20多年的不断积累,最终建成这座占地30余亩,由13个院落组成的城堡式庄园——柳氏民居。目前,该民居正在修缮中。

忧国忧民 初心不改

柳宗元身世显赫,祖上世代为官,而且是书香世家,其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在家庭的熏陶下,柳宗元年轻时就胸怀凌云之志,再加上他年少扬名天下,一路走来可谓是意气风发。

柳宗元生活的时代,在我们的史书上称为“中唐”。“盛唐”和“中唐”的分界线就是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大唐帝国从此一路走下坡路,军阀割据、内战频繁,朝廷内部太监掌权、正不压邪,大唐国势几乎是一蹶不振。政治的黑暗,促使柳宗元与朝堂上的一批有识之士励志革新。于是便有了以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为核心,发起的中唐时期著名的“永贞革新”。他们惩办贪官酷吏、整顿财政、抑制藩镇、打击宦官、雷厉风行。据记载,这些新政令“百姓相聚欢呼大喜”。

遗憾的是这场锐意进取的改革,虽然制定了不少富国强民的好政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但只持续了半年,便在宦官集团的反扑下宣告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湖南永州零陵),而且一贬就是10年。

然而,无论是在庙堂之上,还是身处江湖之远,柳宗元都时刻关心着百姓的疾苦,为民鼓与呼!他秉笔直书,在《捕蛇者说》中发出“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呐喊,提醒为官者要体恤民情、关注民生、具有民本情怀。他在《晋问》中提出“民利民自利”的真知灼见,在很多文章中,都涉及到一个“官”与“民”的关系问题,表达了“官为民役”的观点,提出对“怠事”“盗器”之吏应由民众“黜罚”的主张,把民本思想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人生如风,总能穿越荆棘。永州10年,身为流囚的柳宗元,就像一缕奋斗不息的劲风,在极其艰难困顿的条件下,凭借坚韧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穿越了贬谪中的重重痛苦,实现了人格的一大转变:从一个供奉朝廷的官吏,成长为代表一代思想学术和文学创作成就的大家。他发现了永州自然山水的大美,写就《永州八记》等奇文华章,开创了中国游记散文的先河。也成就了永州,使永州闻名遐迩,名扬天下。

中华书局出版《柳宗元集》收入诗文678篇,其中近500篇写于永州。可以说,柳宗元是永州山水的知音,更是永州当之无愧的形象代言人。

鞠躬尽瘁 造福柳州

公元815年,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柳州比永州还要远1000公里。当时的柳州,荒凉落后,还是一片未被开发的蛮荒之地,人们的生活极其贫苦,锐意革新的柳宗元,安下心来为柳州兴利除弊,改法令释放奴婢,办学堂发展教育,凿井挖渠解决百姓饮水问题,推广医学,开荒垦地,植树造林,鼓励发展生产……这一系列深入民心的德政,给柳州人留下了丰富的财富,对柳州的发展影响深远。

当时,柳州沿袭着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柳宗元上任后就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政令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措受到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为了从思想根源上改变柳州的落后面貌,柳宗元上任后,开始大力发展教育,他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

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并通过发展文化卫生事业,来破除迷信落后的风俗。他亲自栽种仙灵脾、木屑花、苍术、白术等药材,并进行深入研究,写下了《种仙灵脾》《种术》等诗歌来宣传它们的疗效。他还结合自己治病的切身经验,宣传推广治疔疮方、治霍乱盐汤方、治脚气方等验方,编成了著名的《柳州救三死方》。

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喝水方式的改变是生活方式改变的反映,从而也带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

当时的柳州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柳宗元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仅大云寺一处开垦荒地就种竹3万竿,种菜百畦。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人民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有着超前环保意识的柳宗元,还带领大家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他们组织百姓,整治街巷,修筑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

对于以上的事迹,柳宗元一首名为《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的诗可以作证: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遗憾的是柳宗元没有等到“成林日”,便在公元819年的冬月,病死于任上,年仅47岁。柳州百姓敬重他,在他死后,建柳侯祠祭祀,千百年来一直香火不衰。

柳州刺史,相当于今天一个地市级领导,严格说是够不上“侯”的标准的。生前,唐朝也没有给过柳宗元这个待遇。事实上,柳宗元这个“侯”,是他去世将近300年后的公元1104年,由北宋徽宗皇帝敕封的,当时叫“文惠侯”。到了南宋高宗绍兴28年(公元1158年),又加封为“文惠昭灵侯”。因此,生前“行政级别”不是特别高的柳宗元,却有幸在长眠近300年后成为“柳侯”“文惠侯”。

如今,在柳宗元贬谪过的永州,柳子庙位列“八庙”之首,柳子街方圆十里有13座柳子庙,这些都在无声地昭示着当地人对柳宗元的深切怀念和崇敬。

这种怀念和崇敬,在柳宗元遗族世居地——柳氏民居,更为深切。这里的柳氏家族的人生礼俗祭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传承了430多年。在每年的清明时节,这里的柳氏后裔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祖活动,怀念先祖,不忘初心。

走进柳氏民居的内府,置身于司马第、中宪第、武德第等一处处古韵飘香的院落,仰望“行邀天宠”“河东世第”“青云接武”等一块块雕刻在硕大门楣上的匾额,还有那些雕花的窗棂、斗拱、勾檐,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证明着柳氏民居曾有的瑰丽。

〖相关链接〗

柳宗元微档案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革新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氏民居微档案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柳宗元遗族隐居地,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以同祖血缘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柳氏民居共有一进13院,占地2万多平方米,融明清建筑艺术精华为一体,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身,为中华古民居建筑艺术之精品。刘 艺 文/图

 

[编辑:]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