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论丛>
太钢古城的记忆
2017-09-20 10:50:00    来源:

古城村,位于太原市区北部,东起太钢西墙,西至大同路。古城村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曾是一个重要的村落。据《山西历史地名录》记载:“春秋时为晋大夫窦鸣犊之食邑,后名三交寨,又称三交村、三交城、三交口”。《宋史·太宗记》也有记载:“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命潘美屯兵河东三交口”。又传,宋灭北汉后,于太平兴国七年(928年)派任三交督署,因系旧城,故改称古城。

相传古城原有古寺庙三座,古城东街113号为其武阁;七宿舍南有老爷庙,又称一间坊;古城西街新建3号为福圣寺。这些寺庙以福圣寺最为宏伟,北有正殿,中有过殿,南有山门,山门东侧有火神庙,占地2700平方米。民国二十五年(1936)以前,村民每年农历二月二都要在此过庙会,十分热闹。福圣寺1937年以后逐渐倒塌,于1957年至1958年全部拆除。解放初期,古城村东、北两侧均有旧城遗迹,至1958年群众取土挖平,遗迹消失。

太钢古城的由来,由于太钢和古城只有一墙之隔,实属唇齿相依难以分割的关系。太钢始建于1934年,是一个有着80多年历史沉淀的“老”企业。随着太钢不断发展和变化,古城逐步被太钢厂区包围,出了古城大门就是太钢的厂区,加之在古城居住的人,大都是太钢职工,古城自然也就成为了太钢的职工宿舍区。后来,古城又改为太原市尖草坪区古城街道下辖的古城社区。

听说古城已被列入太原市2015—2017棚户区拆迁改造规划项目中,马上就要拆了,是感叹、是惋惜、还是遗憾,谁也说不清楚!一个几经风险、历经磨难、饱经风霜的地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一个令人喋喋不休、唠嗑回忆的地方。不久,这里所有的地面建筑将随着拆迁改造而不复存在,彻底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印象中的古城或将成为一个美丽的传说……


古城街道随处可见拆迁标语

古城一条南北方向的最宽的街道

赶紧去看看,拍一些记忆中还保存的景物,留下点念想,成了我突发而至的冲动!应该有30多年没来过这儿了,这儿变化太大了。哪哪儿都不敢认了,一边走一边打听,恰巧碰到了原来的邻居、发小和同学。终于找到了我家以前居住过的房子和院子,看到院子里小时候曾经爬上爬下的大槐树,按捺不住自己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听大人们说,这里的房子都是日本人盖的,一排排平房都是山脊型木房顶(建筑屋顶最高处的一条脊,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形成的屋脊),家里房顶是芦苇编织后再糊上麻纸的吊顶,家家墙上都有个木板推拉式墙柜,外墙特别厚,冬暖夏凉,建筑风格比较独特。听说由于年久失修,八十年代末,曾大规模翻盖过。眼下,几乎都看不到小时候记忆中的样子了。

家家户户的门前均有这样大小不一的自建房

房前比较宽的过道,当地人称之为宽排

庆幸的是,原古城小学旧址还在,学校大门两侧,红底白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变成了文明礼貌的标语,教室变成了库房。从大门往里看,里面冷冷清清,破烂不堪,几乎看不到人。

原古城小学大门旧址

小学大门北边有个地标性建筑,外形酷似碉堡,是用钢筋水泥浇筑的,人们习惯叫它炮台,炮台非常结实还有个地道入口,出于好奇,我也曾跟着几个同学下去过一次,下面漆黑一片,有个同学点燃油毡,试图通过点燃油毡来照明,油毡毒性很大,点燃后冒着黑烟呛的眼睛直流泪,从那以后就再不敢下去了。在炮台的周围长满了很高的野草。有人说这炮台是日本人建的,也有人说是在“深挖洞、广积粮”那个时期修建的,究竟哪个对,已无从考证。

原古城小学大门北侧一座楔形的炮台能看到地道入口

人生中最难忘的就是童年时代,那时的我们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是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小伙伴们在同一个宿舍居民区生活,在同一个学校读书,下课、放学又同在一起玩。我们这些人,从小一起长大,既是发小又是同学、还是街坊邻居,谁家咋回事,大家都门儿清。这种关系,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是我们这代人一辈子难得的缘分。

那个年代,我们虽然没有现在孩子们玩的那么高科技,但也乐在其中。无论是玩捉迷藏、碰拐拐、推铁环、骑驴、扇烟盒、弹蛋蛋、打木杆、划冰车、玩自制链条火柴枪、太钢凉水池狗刨式游泳等等,每每想起,都会憋不住笑出声来。除了一起读书、一起玩,谁家里有什么事,同学们都会去帮忙打打下手,比如:挖烧土、打煤糕、拉蜂窝煤、盖房子等。在那个年代,我们有酸甜苦辣,也有太多太多的快乐,真是数不胜数!说起来,大家都非常怀念过去,想念在古城时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亲情,很想再回到过去感受一下那无忧无虑的生活。童年的记忆真的很多,无法用文字记录,更无法表达我们对那个年代的怀念。怀念过去的人和事,怀念过去那个放荡不羁的自己。

原古城小学南侧广场,变成了排房,有厨房有院墙

开裂、倾斜的院墙清晰可见

小院倾斜的墙体感觉随时都会倒塌

左面是太钢和古城的隔离墙,中间是隔几排均有的公共厕所

大街上隔几排都建有一个公共自来水管

狭窄悠长的过道,一种无法言喻的神秘感

倾斜的墙体和脱浆开裂的房子

排房过道上方墙体用木棍支撑着,贴着此处危险的告示牌

排房这样的过道随处可见,遇到下雨下雪天会变的无法行走

房屋被野草包围着,一看就知道这房子很多年没人住了

原古城百货商店,现已成了某某商家的加工厂

古城西街的老院子大都是四合院,院子里居住着若干户人家

古城西街那块非常大的稻田地,在80年代初建了十几座两层楼

远远望去,排房前的参天大树曾饱含着多少岁月变迁

我们班有个“小学同学”微信群,有38个同学。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和变化,群里大多数人在八十年代末就开始陆续搬迁了,离开了难忘的古城。虽然很多人都不在古城住了,但大家对古城关注,对古城的那种爱,那种难以忘怀的情感还在,每每聊起那个时代,同学们的情绪就会立刻会变得高涨起来。一帮老同学在群里你一言、我一语,边说、边笑、边回忆…… 根据大家的记忆和讲述,可以大概勾勒出我们刚上学读书时的状况和条件及当时的情景。

我们刚上小学时,是在一个比较完好的古庙里。现在古庙早已坍塌并被拆除,由于时间久远,现在确实很难说清楚了。有人说是在赵庄村方向,有人说是在古城西街,还有人说就是现在古城社区的那个位置。在古庙里一起上学的都是古城宿舍年龄相仿的同学。事实上,古城小学那时候就有了,只是由于教室不够用,要等到五年级毕业的那批哥哥姐姐们腾出教室来,我们才能回去。所以,我们只能暂时在庙里读书,也就是临时过渡一下。

古庙门分前后两个院,都是四合院,院内有棵古树。上了台阶,映入眼帘的是大红色的庙门,门前两侧有石狮子,院子是长方形的,教室分东西两面,我们班的教室位于西面,教室里地面是青砖。庙前有一片空地,东边是碉堡,西边是藕塘,藕塘边上还有残缺的城墙遗址。学校旁边驻有部队,部队里养着很多马。

刚上学时,我们都自己带着小板凳,由于没有课桌,只能在弯曲的膝盖上写字。记得,当时给我们讲课的是一位姓赵的女老师,具体她叫什么名字大家都想不起来了。记得放学后,同学们会像练习走平衡木一样,跳上一根沿着从厂区内铺设出来的大管道,背着书包在上面连蹦带跑地走好长一段,然后再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记得我们班在庙里上课没多久,就正式搬回古城小学了,我们班被编到了一年一班,我们的教室在操场西北角的第二间。那一天,我们见到了年轻漂亮的班主任孟老师,她梳着两个小辫子,穿一件类似卡其色方格的外套,看上去特别和蔼可亲,她就是从一年级带我们到五年级的班主任孟春香老师。她从1971年开始一直到1976年教了我们整整五年,与其说她是我们的一位老师,还不如说她是我们的一位大姐姐,她关心着我们每一个人,通过小学五年的时光,孟老师言传身教,不仅培养了我们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还帮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我们幼小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受到了启迪。从孟老师身上,我们确实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

后来,听说孟老师荣调到了太原新道街小学(山西省实验小学)继续执教。她是一位非常要强、确实优秀、既有实力,又有亲和力的老师。她从事教育工作38年,呕心沥血,勤奋为教,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她曾荣获太原市教育委员会1988—1989年度教育大赛中“太原市教育能手”称号;在中共北城教育委员会、北城区教委1991年“十树”活动中,荣获“教学标兵”称号;1994年、1995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共北城区教育委员会、北城区人民政府“北城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北城区优秀教师”称号。她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奥林匹克数学比赛中获奖。每逢我们小学同学聚会时,大家都会热情邀请我们的孟老师参加。

光阴荏苒,往事如烟。今天再次踏上古城这条主要街道,想起由北向南这条街上有饭店,哑巴开的小人书屋,副食品店、蔬菜站,派出所,牛奶供应站,古戏台,保健站,幼儿园,百货商店和粮店,这里当年曾是一个小而全,基础设施应有尽有的小社会。后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变化,古城往日的辉煌荡然无存,一个令多少人羡慕的地方,逐渐变成了脏乱差的城中村,一个典型的棚户区。50多年过去了,虽然古城过去那些不可或缺的生活设施及场所还在,可现在早已变成了商人们的加工厂和库房。岁月变迁,物是人非。

也许,大家都知道古城早晚会搬迁,于是没有人愿意为自己的房子再投资进行维护了,这里的好多房子和院墙都已严重开裂、倾斜,有些院墙之间不得不用木棍临时支撑着,墙体上还有明显提醒危险的警示牌。记忆中,那隔几排就有一排门前过道比较宽的开阔地,我们称之为“宽排”,是我们小时候经常聚集和玩耍的地方。还有,在古城小学南侧那块空旷的开阔地,类似于一个广场的地方,是我们小时候练习学骑自行车、隔两周古城居民就能看一场露天电影的地方。这些个地方,在我们记忆中尤其深刻。如今,当你再次走进古城,你会发现,这里已经感受不到过去那种既熟悉又亲切,还温馨、舒坦的场面和人文气息了。现在老旧的古城几乎每排平房前,家家都会挤占本就不宽裕的过道,加盖了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厨房和院墙。尤其是所有的死角都堆放着各种杂物,只留下一条狭窄的通道,遇上下雨下雪天,地上就会泥泞不堪,难以行走!

回望历史,溯及春秋;日式建筑,记在心头。而今,斯人已去,遗踪全无,显得破败老旧,古城却也站在了千年历史的潮头,改造在即,我们都期盼着她浴火重生、再展新容。

古城,留下童年记忆的地方,人生梦想起飞的原点,孩童时代的欢笑、青春不羁的懵懂、艰苦岁月的印痕、难以忘却的兄弟姐妹……都留在了古城,这令我留恋难忘的地方。梦中依稀,执梦前行。

赵凯军

2017年9月18日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

手机黄河新闻网
www.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