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名作>
腊八粥
2021-02-02 15:47:46    来源:山西日报

小时候生活清苦,过节成了人们改善伙食的理由,不管平时有没有粮食、蔬菜和水果,节日那天,父母总会想方设法按照节日的风俗习惯给我们备全餐饮,有时候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小惊喜。

入冬后天气一天天地冷了,日子一天天地变得紧迫,母亲总是合计着隔三岔五烤一点红薯、土豆,或炒一锅爆米花来给我们填补吃不饱的肚子。自留地里产下一点点小豆,母亲会煮成豆泥,里边拌入白糖和红糖,在玉米面窝窝头里包一块,使粗糙难咽的窝窝头变得甘甜可口;种一点豇豆、红豆、黄豆,淘米时用几个指头捏一撮红豆、黄豆,再抓一把豇豆加在米里,熬出来的粥紫红紫红的,又好看又好喝。如果是夏天,母亲为了给我们降火,熬粥时便会加上绿豆和苦荞,熬出来的粥金黄金黄的,喝进嘴里舒适润滑,不但下火,而且色美味香。父亲每年特意种一点荞麦、黍子和谷物,荞麦可以脱皮碾成面粉,加一点小麦面压饸饹、搓猫耳朵、做碗托;软黍子磨成面粉可以做油糕;谷物也有分类,软谷磨成面做软糕,硬谷熬粥,不管是上地的、读书的,还是上班的、销售的,忙忙碌碌地回到家里,无论是吃米饭或者吃面食,夹带喝一碗熬熟的小米粥,这顿饭就吃得实在了;如果只吃主食不喝粥或者喝点开水,就觉得这顿饭没吃饱。

记忆里的家,就是热乎乎的炕头、站在炉台前慈祥的母亲、每顿饭都少不了一碗花样的米粥。父亲还专门在地边沿上种一圈麻子,压出来的麻油也将就着用到了下一年,母亲每天调换着花样,头一天炒菜浇面;下一天就煮点菜,加上各种佐料做汤面;再下一天就做几个葱花烙饼,熬一锅玉米面糊糊……变着做法,夹带着各种蔬菜辅食。父亲的镢头、镰刀给我们的生活留下了吃之不完、用之不尽的食物,它使我们一家人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节节俭俭地度过冬天,和来年夏收接上茬。因为平日的将就、困顿和吃不饱,使我们都特别在乎节气,不管过什么节日,母亲总要想方设法做好吃的,并一定会让大家吃饱喝足。从春节起过大年包饺子、正月初十实子日蒸谷穗馒头、十五上元节煮元宵、十七捏老鼠嘴、二十五填仓节吃大头窝窝,尤其是用黍子面加糖捏出的各种小动物,那就不只是吃起来好吃了,那一天的我会从头到脚都长出一些小动物的语言,一会儿抓起“小狗”与其对话、一会儿捧着“小猪”拽拽它的耳朵、把“兔子”和“小鸡”放在干净的纱布上面让它们对着比斗,当然,母亲会用这些“小动物”完成她的仪式,我只负责和它们嬉闹、吃,玩腻了再把一个个“小动物”放进自己的抽屉里,每天拿出一个解馋。

生活虽然拮据,但是,在母亲的精心调配中,我们总有可盼望的美味佳肴,它不是山珍海味、鱼翅燕窝,而是野菜粗茶、趣味小吃。

每年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熬的腊八粥,在母亲的巧手里也别有风味。

北方的冬天,不是吼着西北风就是飘着小雪花,如果天晴着风不动,那也有隐隐的寒逼着微薄的空气,使人不由得缩起身子、不由得打战,那种冷是刺骨的、是能凉到心窝里的冷,无论是从学校放学回来,还是从外面干活收工,回到家里的父亲一骨碌就爬到了火炕头,那是父亲的位置;我们一回家就钻到了炉台前,挤走做饭的母亲,把双脚插在炉灰坑眼处,不一会儿脚尖就热乎乎的,那也不能时间太长,如果不小心炉火掉下了就会把鞋尖处烧一个小窟窿,更甚者,炉灰溅到脚背,那就要烫伤脚了。当然,一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我们都有经验,脚伸浅一点,烤热后就抽出来;手也不消停,双手放在炉口上面,得来回搓,搓热了就离开。这时候,母亲就开始给我们张罗吃喝了。

喝腊八粥也不仅仅是喝个粥。这一天,母亲为了让大家有节日的氛围,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各种佐料、捡好各种豆子、认真数够备用的食材,比如:主料是小米,有时候为了喝起来黏糊,还要加一点江米,然后配上豇豆、红豆、蚕豆、黄豆、红枣、枸杞、红薯等。腊八粥是热性的,为了达到暖身、暖胃的效果,母亲用的豆类都是补血、补铁的,一般不用绿豆、苦荞和薏米。母亲先把所需要的东西按照份额全部找齐了,然后分成3个碗,1只碗淘米用,1只碗洗豆子,其余的放在最后1只碗里;红薯、南瓜等洗干净削皮后放在陶盆里,各种豆子搅和在一起先用筛子筛,再用高粱秆做的盖帘摇出杂物和石子,最后放在陶盆里淘洗,把洗干净的豆类用水泡一个晚上,枸杞和红薯、枣下锅时直接放入。母亲大早起来便会在烧旺的火炉上搭一口大锅,把水烧开,往水里滴几滴食用油,把备全的豆类都倒进锅里;熬一会儿,又倒入小米和江米、红枣、红薯,再熬一会儿就倒入枸杞。炉火中盖一半煤泥,用文火炖,最少炖两小时以上,出锅时抓一把核桃仁,用刀切碎撒在粥里,这样,腊八粥就做好了。喝腊八粥时嚼着核桃仁又香脆又油滑,喜欢甜食的再加点糖和蜂蜜,更是香甜爽口。

喝了这么多年腊八粥却不知腊八粥的来历,母亲的解释和历史有点远,她说腊指腊月、八是初八、粥是周的谐音,一年一周就要结束了,是对这一年的收成和劳动的总结,看看谁家里还有粮食,有粮食就要祭拜土地爷,要感恩土地爷和上天赐福,那不仅仅是一锅腊八粥,更是一个家庭生活富足、盈实的象征,平时再困难,也必须留下腊八粥的佐料——其实,幸福生活与“土地爷和上天”没有什么关系,都是靠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得来的。

字典里对“腊八粥”的解释和母亲说的不一样: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作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在商代人们就开始以狩猎为生,用获取的禽兽祭祀神灵以求保佑,一年有春、夏、秋、冬4次,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并称之为“腊祭”,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的这一天称为“腊日”。到了汉代,定为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并不吃腊八粥,只是祭祀诸神。到南北朝时,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演变至宋代就成了今天的喝腊八粥习俗,每年腊月初八,举国上下都会做腊八粥来喝。清朝是喝腊八粥最为盛行的时期,宫廷里,王公贵族都会下赐腊八粥给文武大臣和宫女侍从;在各地寺庙,富家子弟会在街上举办“舍粥”活动;在民间,各家各户都会在这天团聚在一起做腊八粥,还会与亲朋好友互相赠送,一直流传至今。

幸福和喜乐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期盼,布满我们生活的林林总总的节日,构成了我们生命运行、活着的意义,不同的仪式组成了我们一次又一次不同的仪式感和存在感,我们活着,我们在父母的双翼下安逸、幸福地生活。春天花儿开了,我们要踏青、要过清明节、要背着大人们备足的物品去修整祖坟、祭奠先辈;夏天收割了麦子,要用麦子面做成麦穗庆祝丰收、祭拜土地;秋收团圆,中秋节更是打月饼、摘水果、祭祀月亮;冬月的冬至、腊八、小年,我们享受着父母一个接一个输送给我们的好吃头、好礼物、新衣服,又把这样的节日一个一个地传给我们的子女。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同样的仪式感受着家和爱的温暖,即使简单的一碗腊八粥,母亲却要熬出来温热,存在炉台上等我们归来,那幸福的盼归和归心似箭构成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活着多么美好!有家多么幸运!(裴彩芳)

[编辑:薛飞]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