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物鉴赏>
山西民间票帖里的文化精髓
2021-02-02 11:03:17    来源:文史月刊

  一

  朋友刘建民送给我一个大部头:《中国山西民间票帖》,由他和另一个学者王雪农先生所著。该书被列入《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而甲种本为高水平的研究著作,反映的是当代钱币学的研究成果,可见该书的 价值所在。

  刘建民是山西祁县人,长期担任山西钱币学会秘书长职务。他在银行工作若干年后,深知山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商业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明代,晋商和徽商共执中国商业之牛耳,财力及其经营手段世人所瞩目。清代,山西商人倚仗其雄厚的财力和丰富的商业经验,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金融事业。山西票号一经产生,便迅猛发展,很快就汇通天下,基本上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近代中国银行之发轫。而在此期间由民间金融业的钱庄银号、当铺、工商铺号或地方商会等非官方机构和个人发行的、可兑换的、能在一定地区和范围内流通的,以“票”、“帖”、“条”、“券”等称谓为名的信用纸币,也就是民间票帖就成为商民士庶所欢迎的一种信用货币。山西民间票帖反映和代表了这个历史事物的全部发展过程,无可替代地可以被视作整个中国民间票帖的完整缩影。于是,他便突发奇想,要把散落在民间的各种票帖收集起来,以探讨和研究其在钱币史及至金融发展史上的社会作用。

  《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一书,收集了从清代到民国的626种山西民间票帖、票版实物和200余种票帖上的图章、戳记,并用丰厚的史料论述了山西民间票帖的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落及其历史作用,向世人铺陈 了一条山西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工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轨迹。当我们审视这些票帖和实物照片时,心中不 禁感到震撼,不由得肃然对这些票帖的设计者和制作 人产生了仰慕和崇敬。

  二

  山西民间票帖这个特殊的金融事物,是一个经 济、政治、文化和艺术等多方位的载体。它本身是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但在这个普普通通的纯经济 物身上,体现的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可以说是遗世 57为例,编号:57;票名:同协永钱帖;面额:壹仟文;票 面年份:清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六日;票面地名:翼城北关;装饰图文:梅花纹、八仙图、神仙人物、百家姓; 规格100X230。之所以说其是多方位载体,就是说其功能的多样性,集艺术装饰、人文教化和防止伪造三 种作用于一身,构成了中国民间票帖的强烈民族特色。其文化内涵一是以物寓意,涵义深广;二是装饰华 贵,功效独到;三是印造精巧,技艺人微。

  就山西民间票帖票面装饰而言,有图案、文字、图 章三种。一张张票帖上的装饰,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和世俗气息。图案装饰充分体现了以物寓意的特色, 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去自然领悟其含蓄的文化积淀。早中期竖式旧版票帖上的图案,大多是中国历史文化 及民俗文化的写照。这时的图案主要有:明八仙、暗八仙、福禄寿三星、合和二仙、神话故事人物、三国故事 人物、西厢记人物、二十四孝、狮子滚绣球、琴棋书画、宝鼎、岁寒三友、阴阳太极图等;清末明初的竖式新版 票帖,除前面的图案外,还有历史故事人物、竹林七贤、仙人对弈图、西人生活图、祥云、仙鹤、麒麟、仙童、 孔雀牡丹、双凤图、二龙戏珠、五蝠(福)图、火车图、轮船航海图、山水泛舟图和近现代银行发行纸币上常见 的鲜花海水及风景禾穗等。民国以后的横版票帖上则是时代气息较浓的飞驰火车、翱翔飞机、航海轮船、中 外建筑、钟楼、教堂、古塔、古桥、天坛、北海白塔等,甚至还有单人主体肖像,如“阎锡山头像”和“帐房先生 肖像”等,从中简单举几例来说明其寓意。福禄寿三星,寓意票帖发行人和使用人吉星高照、财源广进和 健康长寿;合和二仙寓意商业往来和气生财;株林七贤劝人高洁脱俗;西施浣纱宣扬忠孝节义和真善美; “琴棋书画”寓意文人雅士,重义不重利;“岁寒三友” 为松、竹、梅,劝人做君子风范,勿行小人之事;宝鼎则 寓意“一言九鼎”,表示商业往来要言而有信,信守承诺。这些图画,既是票帖发行者的行为准绳,也用于劝 喻票帖使用人予以遵守,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崇尚礼仪之风。后期新版票帖上的火车、轮船、近代风格的建 筑、工厂、港口、车站、铁路等,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近现代工商业的追求和向往,透视了20世纪初期中 国社会的深刻变迁。

  票帖的文字装饰除特质性文字,如票帖编号、金 额、年代等外,还有装饰性文字,这些文字是指与票帖的金融性质无直接关系,主要用于票帖的装饰美化、 作密防伪和进行社会性伦理道德宣教的文字。这些装饰性文字内容,多为一些民间比较熟悉的古文篇章、 启蒙读物、通俗读物、格言、古诗文等。比较常见的有《兰亭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桃花源记》、《北山 移文》、《谏太宗十思疏》、《出师表》等。纯文字装饰的票帖上,完全由大小不同的文字构成格局图案,充分 运用了汉字的艺术表现力,利用字体的不同姿态、特点、变化及书体的多样性,组成如图似画的文字图案 和装饰效果。这大概是世界金融货币史上最具特色的纸币图案了。这种用文字装饰的纸币和同样用文字做 币面装饰的中国方孔圆钱,共成姊妹之花,是东方货币文化中的耀眼双星。而特质性文字装饰主要反映在 色彩的不同变化上,通过版印、章印和墨书三个程序来完成,版印文字多数为靛蓝色,章印文字为朱红色, 墨书文字则由专人按特殊的字体和风格临时填写。这三中特质性文字和装饰性文章共同构成了中国民间 票帖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不仅仅体现了山西商人的文化气质,也不仅仅限于票帖的经济范畴,它还有 着人文教化的功利性,创造了一种道德伦理的气氛,劝人向善的说教是以东方式的潜移默化方式来传递 的,这无疑是东方智慧的高明之处。

  山西民间票帖上的图章多姿多彩,形态各异,担 负着多方面的特殊功能,如防伪、信用及票帖的装饰。从图章的类别上讲,有大方形、小方形、长方形、圆形、 椭圆形、八角形等;从图章的功能上讲,有骑缝章、押款章、落地章、防伪章和私人章等。图章文化中同样突 出了以物寓意的特点,比如手持喜帖的赐福天官、满面春风讨人喜欢的和仙、手持金钱戏弄金蟾的刘海, 在方寸之间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寓意财运亨通、财源广进、和气生财;宝鼎、花篮、古瓶、聚宝盆、画戟、玉 盘、葫芦、蝴蝶、鱼、元宝、树叶等,也都在雕刻艺人的手下表现得生动细腻。树叶型图章寓意“树业”,有建 立和成就事业的意思;戟、鱼图章寓意“吉庆有余”;画戟、玉盘、古瓶一起寓意“吉庆平安”。这些图象肖形章 中,往往藏着出票单位的字号名,也就是所谓的“图章暗记”。图章用字真草隶篆诸体皆见,其中,楷体和篆 体为常见。楷书对于粗通文墨的商民均可一目了然,便于民间票帖的流通和使用,而官方的印章的印文一 般是普通人难以辨认的九叠篆文。民间票帖图章的花边装饰镂刻精美,常见的图案纹饰有:松竹梅兰菊、龙 凤、琴棋书画、杂宝、暗八仙等,这些纹饰除用于图章的装饰防伪功能外,也具有票帖同类图案装饰的文化 涵义。

  山西民间票帖之所以流传至今仍能完好如初、清 晰如新,那是因为当时山西的造纸业和印造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唐代文献谈到当时的著名纸 张时,曾提到:“蒲州之百日油,细薄白纸”,蒲州是山西永济,至少在千年之前的唐代,山西已经有了著名 的纸张品牌“百日油”。到明清时,造纸业更是山西的重要手工业之一,旧版的山西民间票帖所用纸张多为 毛边纸,而这些纸张均为票帖发行机构当地的一些造纸作坊制造出来的,其质地细腻、薄厚均匀,而且还富 有较强的柔韧性。清末民初,民间票帖所用的纸张又增加了新的工艺,使用了类似“水印”的特种技能,运 用了一种在纸浆成纸时,按特定要求产生厚薄及密度不同效果的特殊工艺,这种票帖对光观察,即能在票 首部位发现发行者的号名。比如光绪三十四年“崞邑宏道镇德义店”的票帖票首就可对光看到“盛和”二 字。这种工艺不能不说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是中国山西民间造纸工人的天才发明,也是山西民间票帖印 造技术中的一项“专利”。

  山西民间票帖的印制和刻版工艺也为今人所折 服和钦佩,从印制工艺上讲,主要来自传统的中国版画和雕版艺术。明清时,中国的版画艺术达到了一个 黄金的阶段,社会运用十分广泛,特别是与人民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小说、唱本等民间通俗文学艺术书籍的 插图,特别是年节家庭必备的年画,都普遍使用了版画的艺术。明清版画艺术的空前繁荣,为民间票帖的 图案装饰及印制技术,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山西民间票帖的图案纹饰,在借鉴中国版画技艺的同时, 创造性地运用了制版工艺中的平刻、流刀、斜刀、敲刀、卧刀、旋刀、卷刀、尖刀、转刀、逆刀等各种刀法,且 操刀时刚、柔、轻、重、疾速、转换、线条的折转起伏,都为民间票帖的装饰艺术增添了丰富的美感和新奇。 如,清嘉庆年“杨允兴”帖版,是用整块梨木刻就的帖版,其刀法精湛,线条高挺,字画如写,文字的点、划、 撇、捺,一丝不苟。图案纹饰生动清新,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整个版面,既古雅又秀逸,工艺及其艺术性都属 上乘之作。

  与之相媲美的还有相当数量的牛角帖版,牛角帖 版的雕刻工艺要更细致一些,其线条细如发丝,十分精湛。现今存下来的,都是版雕艺术珍品。

  什么是文化?《易经》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就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而文化精髓则是文化中最纯粹、最精华的部分。山 西民间票帖里蕴藏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情趣,承载了古老中国的传 统习俗,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值得一提的是山西民间票帖的发行者,他们将尊儒学、崇儒义、 尚儒德的经商理念融在小小的票帖世界里,构成了票帖里的文化精髓。我在建民予我的《中国山西民间票 帖》这部著作里受到了深厚的文化教益,犹如进入纷繁的文化海洋中,可以充分地吮吸其无尽的营养。我 想,数百年的晋商辉煌已进入历史的长河之中,但用来进行人格塑造和境界涵养的山西民间票帖文化却 不会随着消逝的历史而暗淡和哑默。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引领我们体验历史,也可以感受到 生机跃动的人文脉息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一定绵延不朽。


  摘自《文史月刊》2004年第04期;作者:刘小云

[编辑:周昱丽]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