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名人>
代代名贤仰晋阳
2021-02-02 11:03:17    来源:太原日报

  太原自2500年前建城以来,一直是我国北方的军事、文化重镇,历代造访咏赞太原的名人名诗可谓多矣!限于篇幅,本文只能选择几位最著名的人物的几首有关诗作加以述释,以窥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宝地在华夏历史上的地位和风采。

  就从鼎鼎大名的伟大诗人李太白说起吧。盛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应友人元演(其父是太原最高军事长官)的邀请,从东都洛阳经太行山北上来到太原。他不仅游览了晋祠、玄中寺等名胜,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百尺清潭写翠娥”等脍灸人口的诗句(见《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还写了一首流传百世的《太原早秋》: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诗人来太原时还是仲夏,现在已是各种花草开始凋谢的秋天;那盛夏时在正南方向的大火星已渐渐偏西,阴历七月的并州秋来早,清晨已见霜花,悠悠白云正飘过河上的晴空,消逝于杳远……诗人在这里写出了他对太原——当时大唐帝国北方军事要塞之秋的独特感受,以“霜威出塞”、“云色渡河”暗喻出此一军事重镇的气象和声威。诗人此时还正当30出头的盛年,匡时报国的抱负正充溢着壮怀,他“梦绕边城”,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心飞故园”,极思为朝廷建言献策;同时当时李白家在安陆(今属湖北),与前宰相许圉师之女许氏夫人新婚不久,因而其思归之情便如汾河之水“无日不悠悠”了……

  将近一百年之后,即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也来到太原,写下了《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诗:

       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
       翻翻走驿马,春尽是归期。
       地失嘉禾处,风存蟋蟀辞。
       暮齿良多感,无事涕垂颐。

    这一年,韩愈已经53岁,但是因常山(今河北正定一带)发生兵变奉命前往宣抚而途经太原的。他在太原停留了一宿或几宿,副使吴郎中招待他很周到,也许就住在他家中。早晨天未亮,就听到街上传来朗朗的鼓声,如同在京城长安上朝时一样,然而从朦胧的睡意中清醒后即意识到自己是在风尘仆仆驿马奔走的旅途中,须到春尽时才能回去(按:从作者同时写的《夕次寿阳驿题吴郎中诗后》中“春半城边特地寒”句知此时尚在仲春)。后四句是对时局的感慨。自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日益成为唐王朝的巨大祸患,宪宗时有所削除,到穆宗朝又趋复炽,常山兵变就因成德节度使易人而为割据势力所杀所致。诗人由赴任处的兵乱与眼前所见的并州大地加以对比:这儿的土地是嘉禾生长之地;这儿的百姓是曾经唱出《蟋蟀》之辞的百姓(按,蟋蟀辞为《诗经·唐风》篇名,为山西民歌,内容系丰收不忘节俭),而与之相邻的常山却是另一番景况……诗人不禁感慨:在自己已届垂暮之年,国家还这般多灾多难,还得远离京师处理兵变这样棘手的事,在暂时闲暇无事的此刻想着想着,不觉便眼泪流湿了面颊。

   与韩愈同时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有咏颂太原的诗篇。他原籍就是太原,对这片故土,他怀有特别的深情厚意,你看他《和裴令公新开龙泉晋水二池》这首诗:

       旧有潢污泊,今为白水塘。
       笙歌闻四面,楼阁在中央。
       春变烟波色,晴添树木光,
       龙泉信为美,莫忘午桥庄。

  此诗是与裴度的唱和之作。裴曾为宰相,平藩镇割据有功,元和十四年任太原尹,开成二年复镇太原。在任期间他把太原西南开花山南谷内的龙泉和源出太原西南五十里悬瓮山下的晋水疏为善利、难老二池,使并城风光更增添了迷人的秀色。白居易这首诗就是描绘这新开二池的景色的:昔日的死水潭,变成了今日的清水塘。笙歌之声随风从四面飘来,玲珑的楼阁在水中央倒映着虹霓般的影子;春天将烟波之色变得更美,晴昼给葱茏的树木更增添了光辉……最后诗人调侃地说:龙泉晋水的景色确实是美啊,但你可不要“乐不思蜀”忘了家园哟!(按:午桥庄乃裴度之别墅,旧址在今河南洛阳南。)

  比白居易小七岁的贾岛,也有吟诵太原的诗篇,他的那首《渡桑乾》恐怕是大家很熟悉甚至会背诵的: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贾岛一生坎坷,曾做过和尚,后得遇韩愈,韩劝其还俗应进士考,因出身卑微不被录取。他在太原居住过十多年,后来又徙居晋北桑乾河一带,这首诗就是他临离开太原时写的,诗中用反衬的手法写出自身颠沛流离的命运,同时也写出了他对并州太原一往情深的怀念:诗人原住在并州,十年来日夜想回长安而未能回去;如今反而要北渡桑乾了,在这愈走愈远的情况下,便觉得并州是自己的故乡了。人的心真是奇怪呀。诗人在字里行间道出了这种心理的微妙。

  物换星移,人世代谢,时间倏忽流过了200年,王朝更迭的步履已迈到北宋。大约是一0三六年吧,曾为河中府通判和河东陕西宣抚使的范仲淹也来到太原,并写下一首《咏晋祠水》的五言古诗:

       神哉叔虞庙,地胜出嘉泉,
       一源甚澄澈,数步忽潺盢。
       此意谁可穷,观音增恭虔。
       锦鳞无敢钓,长生同水仙,
       满目江南乡,千家灌禾田。
       我来动所思,致主愧前贤,
       大道果能行,时雨宜不愆。
       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

  这首诗对晋祠水作了深情的赞美,并由此而生发联想:希望执政者都能像晋祠水一样造福百姓。诗人一开始就以“神哉”二字赞美“叔虞庙”。叔虞庙即晋祠,周武王之子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唐,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奉祀叔虞,在晋水之源建立了是祠。“神哉”为何?盖因此胜地有一佳泉,此源不仅清澈见底,而且水量丰沛,刚流出几步便可听见潺湲之声,其中有锦鳞与水仙长生,泉水可灌溉千家田地,稻秧禾苗微风翼翼,悉与江南水乡相同。此情此景触动了范公思绪,他觉得自己致君为国还有愧前贤,他勉励自己并希望所有为政者都遵行大道,力戒失误,都能如及时雨、晋祠水一样使“生民无旱年”给百姓以恩德!

  晚范仲淹20年,又一位大文豪欧阳修在为河东制使时也踏上了晋阳大地,并写了一首题为《晋祠》的七言古诗:

       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何潺潺?
       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并州自古多豪杰,战争五代几百年。
       天开地辟真主出,犹须再驾方凯旋。
       顽民尽迁高垒削,秋草自绿埋空垣。
       并人昔游晋水上,清澈照耀涵朱颜。
       晋水今入并州里,稻化漠漠浇平田。
       废兴仿佛无旧老,气象寂寞于山川。
       惟存祖宗圣功业,干戈象舞被管弦。
       我来览登为太息,暂照白发临清泉。
       鸟啼人去庙门阖,还有山月来娟娟。

  殴阳修的这首诗,虽题为《晋祠》,实际反映了太原的历史沧桑和当时变迁的景况。太原到了唐代已发展为北方最大的都会,其有东、西、中三城,方圆达42里,滔滔汾水之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可是到了宋初,因作为北汉都城的太原为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前后20年三次攻打不下,最后以火烧、水淹夷为平地,并前后三次移民,使这一雄伟繁华的大都会几成废墟,到欧阳修从政时才略有复苏。这首诗前六句写了晋祠当年景象,流水潺潺,古柏苍苍,看来还基本保持原貌,似无大的损毁。“并州自古多豪杰”四句以颂辞隐括了赵宋初年对太原的战争,“顽民尽迁高垒削,秋草自绿埋空垣”二句则是毁城后的真实写照,以“并人昔游晋水上,清澈照耀涵朱颜”二句加以反衬对比,更显出城毁后的荒索与凄凉。“晋水今入并州里”四句虽然写了而今“稻花漠漠浇平田”的战后略有恢复的景象,但仍掩不住“废兴”的“无旧”和“山川”的“寂寞”,以致诗人在“太息览登”中“临泉照白发”,在“鸟啼人去庙门阖”后痴痴地凝望“娟娟山月”……欧公的这首诗真是晋阳古城变迁的真实写照呵!

  时间又流过了大约200年,历史的步履已跨入金代,出生于并州秀容(今忻州市)的大诗人元好问经常来往于太原。在《过晋阳故城书事》中,他一方面讴歌了太原的山川风物之美:“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水上西山如卧屏,郁郁苍苍三百里”和昔日的雄姿,今日的景象:“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望川亭上阅今古,但见麦浪摇春风……”另一方面也以诗史之笔写出了宋初毁城的劫难:“白塔一摧城覆没,屋瓦乱飞如箭镞,汾河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鬼役天财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若……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如果说欧阳修书写晋阳沧桑还有所顾忌的话,元好问此作便毫无隐讳地将晋阳故城被兵燹、洪水、烈火摧毁的全过程予以和盘托出,并且将民被强迁、街成丁字的暴行逆施也尽现纸面!

  时间又过了200年,名垂青史的明代政治家、军事家于谦与太原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于谦,钱塘人,永乐进士,初授御史,后升任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京师震惊,群议南渡。于谦拥立景帝力主固守,大败瓦剌军。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遇害。于谦曾巡抚河南、山西先后十九年之久,写了有关山西的许多诗篇,其中一首七律《忆晋祠风景且以致望雨之意》盛赞了太原的美景和诗人对太原的美好祈愿:

       悬瓮山前景趣幽,邑人云是小瀛洲。
       群峰环翠耸青髻,合间中分碧玉流。
       出洞神龙合雾起,凌波仙女弄珠游。
       愿将一掬灵祠水,散作甘霖遍九州。

  悬瓮山即龙山,晋祠在其脚下,为晋水之源。诗人一开始即以海上仙山之一的瀛洲形容其“景趣之幽”,接着又将群峰比作“环翠”之“青髻”,将“鱼沼飞梁”十字形桥分而又合的晋水比作碧玉清流。然后诗人又发挥想象:晋水从洞中流出,水雾蒙蒙如神龙腾雾而起;水中的荷叶上露珠滚动,如仙女的步伐在其上弄珠而游(按:曹植《洛神赋》有“凌波微步”句)最后诗人把晋祠水竟当作灵泉,愿撷一掬散作甘霖洒遍九州,这既是对晋水、晋阳的无限赞美,同时也是这位伟人恢宏胸襟和远大抱负的形象显现,他不但要为治内的山西人民造福,而且要给九州百姓带来恩惠。由此可见,后来他在“土木之变”中能挽救国家于危亡,尔后又视死如归于沉冤则不是偶然的了!

  于谦死后不到100年,中华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位反封建礼教的先驱思想家李贽。他号卓吾,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曾任南京刑部主事,后寓居湖北黄安、麻城著书讲学,非孔反儒,抨击道学,因此屡遭迫害,最后被捕入狱,并死在狱中。著有《藏书》、《焚书》、《续藏书》、《续焚书》等。他曾北游山西大同一带,也来过太原,留有《晋阳怀古》七绝一首。

       水决汾河赵已分,孟谈潜出间三军。
       如何智伯破亡后,高赫无功犹首论?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古人情事以抒内心的块垒和现实的不平。春秋战国之际,晋国有赵、魏、韩、智四卿,其中智伯最强,权尊势重,有代晋之志。他胁迫魏、韩一起攻赵于晋阳。久围不下,乃决汾水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家臣张孟谈缒城而下,潜入韩营,以利害说服韩、魏,最后决堤泄水反灌智伯之寨灭掉了智伯,赵襄子获胜。然而在论功行赏时,张孟谈却被置之于外,并无功绩的高赫却名列第一,说他在危困中举动敬谨,不失君臣之礼,“功在一时,礼垂万世,应受上赏”。李贽通过这首诗抨击了封建专制社会历来的不平:无功者受赏,有功者遭弃,这对当时腐朽的晚明统治者也是一声强烈的抗议和质问!

  晋阳大地,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功高德望才卓学富之先贤来此访谒者、治政者所留之诗篇数不胜数,特出者亦如山珍海珠,上述几篇仅为凤麟之一羽一毛,如能从其和拙释中约略窥我太原古城沧桑变迁雄丽之一斑,吾愿足矣!■

  作者:张厚余,摘自《太原日报》

[编辑:周昱丽]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