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论丛>
印记太原 传承文化
2021-02-02 15:41:48    来源:山西日报

    

印记太原 传承文化

 

小店

鱼池街

北营

南华门

崇善寺

上马街

柳巷

杏花岭

大营盘

桃园

海子边

钟楼

    用小小印章来印记太原,从一些流传至今仍然延用的地名中穿越回去,将各种地名背后的文化故事再次挖掘出来并传承下去。

 

    作为一个山西太原人,每日穿梭于这片城区街道之中,亲眼目睹着改革开放后几十年城市化高速发展建设带来的翻天覆地般的变化,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城际高速穿梭其中,城市街道、城中村的变化日新月异。许多儿时的记忆逐渐成为如今黄旧的照片和历史资料中的故事。享受着城市化带来的种种方便之余,我却时常会想起曾经蔚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汾水,也更加怀念这座城市的尘封往事。

 

    省委书记骆惠宁明确提出,要将我省打造成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省长楼阳生在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要树立全新的资源观,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我们进入了文化旅游变革的大时代中,在这样的号召下,文化旅游成为全省发展的重要方向,文旅兴晋正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如今的我感觉在做的不只是篆刻,也不只是回顾地名,而是在通过文字篆刻这种“人类历史文明符号载体”的方式来唤醒深藏在我们体内的“文化DNA”中的山西文化自信,增强全社会对山西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更是对山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前景的殷切期盼。

 

    我在想,或许用篆文刻石的古老方式,用小小印章来印记太原,从一些流传至今仍然延用的地名中穿越回去,将各种地名背后的文化故事再次挖掘出来并传承下去,是件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乎,我用自己的双手,亲自篆刻太原地名、小吃、寺庙等并辅以文字介绍其由来的方式来表达我对家乡的热爱,毕竟这是我生活的地方,并终将是落叶归根的故土。

 

    于是通过各种资料的查询,我用自己的方式,给这些省城的老地名配上文字说明,以方便读者朋友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

 

    小店:原是太原古镇之一。宋朝时因该处集市繁荣,多有商贾设店,因此得名。小店西临汾水,东倚太行,区位独特,历史上长期作为晋阳城和太原府的城郊之地,是省城太原的南大门。小店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唐代名相狄仁杰,明朝重臣王琼,皆出于此。

 

    北营:据说在五代的时候,太原已经被人称为龙城,宋太祖赵匡胤一直对太原耿耿于怀,认为太原必有龙脉,一定要断去太原的龙脉方才心安。虽于公元979年毁灭晋阳城,另筑平晋城。在平晋城周围有九营十八寨做防御,北营就是其中的北部营盘。

 

    后小河:宋太平兴国七年,潘美扩展唐明镇建太原城,开壕引水护城。据傅山《九间(仙)桥记》所述,宋府城东北角位于后小河,如今的东后小河和西后小河就是当年宋建太原城北的护城河。

 

    柳巷:明西征大将军常遇春,为了解元朝守敌详情,曾亲自化装成樵夫,混进太原城卧底。不料行迹被元军探子探得。困境之下,幸被一位孤寡老妇人柳氏所救。常大将军获救后,深感老人救命之恩。临别时,他顺手摘下院中树上的一根柳枝,交给柳氏说:“老妈妈,这里不久要打仗了。为不使您老再遭战火,请把它插在街门上,明朝大军见到柳枝后,便会尽心保护。”不过几日,明军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见战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邻难逃战劫,遂走家串户,告诉众邻,各取柳枝插于门首。战后,众街坊为了感谢柳氏,便把门首的柳枝植入门前街畔。于是,一个美丽的街名“柳巷”,来到了太原的大地上。

 

    上马街:据记载明朝时上马街南有皇庙,王室和官员逢年过节都要来这里参拜,他们从下马街下了马,然后走皇庙西巷到皇庙,完了再走皇庙东巷从上马街上马离开。到了清朝时,废除了明朝的规矩,不走下马街,而从万寿宫巷直接进入皇庙,然后从上马街上马离开,所以就把上、下马街合并为上马街。

 

    起凤街:据说是由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腾蛟起凤”一词引得,因为在该街的东段北侧,即今铁路宿舍和太铁一小所在地,曾经是明清两代、上下五百多年间山西省的贡院。封建时代的帝王们,从山西选拔供自己驱使和服务的人才时,就是通过这里的贡院举行乡试,而山西全省的文人学子,在取得秀才的资格之后,就指望着经过贡院三年一试的秋闱,争得榜上有名,才能获得举人的功名,步入梦寐以求的仕途,完成由鸡变凤的脱胎换骨,产生质的变化,即所谓的“十年寒窗人未知,一朝闻名天下扬”。起凤街之得名,是读书人的一种良好愿望,哪一个参加乡试的人,不想由此得中?传说这就是街名产生之因。

 

    崇善寺:原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明初易为崇善寺。系三晋名刹,游览胜地。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晋王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差岳丈永平侯谢成奏请明太祖朱元璋钦准,在白马寺旧址上建筑(扩建)新寺,晋王题额“崇善寺”。现存的崇善寺,仅为原寺的1/46左右大小。

 

    南华门:明朝,晋王于洪武十一年来到太原,即在今精营街一带修筑王府“宫城”。“宫城”是一座方形土城,辟四门,东边的门叫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南为南华门,北为后宰门。

 

    后北屯:据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记载:明朱元璋在位时,在此实行驻军屯田政策。军队分驻南北两部分,称南北两屯,北屯分为两个自然村,按方位名分前、后北屯。

 

    鱼池街:清称大新街。1886年汾水淹太原城,大新街积水成池。民国初年,桐旭医院院长南培兰围池养鱼,名养鱼池。后填池建宅,大新街更名鱼池街。

 

    我能坚持篆刻承载太原历史文化的街巷名字至今的原因,除了内心对家乡太原的热爱,更是因为我近年逐渐认识到、体会到,随着山西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势在必然。让世界了解山西,了解太原把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给子孙留下的瑰宝:诸多历史街区、珍稀古建等物质文化,还有与之血肉相连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都展示出来呈现给世人,同时也想唤起家乡人对历史古迹的保护和传承。

 

    印记太原的地名只是个开始,“印记山西面食”“印记山西民俗”“印记山西旅游”……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赤子般的眷恋,坚信山西太原的明天会更好!

   

[编辑:]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