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三晋史话>
三晋史话:这个山西和尚或是发现美洲的第一人
2021-03-05 08:50:39    来源:山西之窗——综合

法显(334年—420年),俗姓龚,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西行取经

东晋隆安三年(399),六十多岁的法显深感佛界之弊,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健全僧伽制度,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取经,以寻求戒律。

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的求法之旅。次年,他们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后来,慧达也加入其中。他们11人组成了“巡礼团”,历尽千辛万苦,同行的僧人或死亡或离散,最后只有法显坚持下来。

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又横穿尼泊尔南部,至东天竺,在摩竭提国(即摩揭陀国)首都巴达弗邑(今印度巴特那)留住三年,学习梵书佛律。又经东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印度加尔各答西南之德姆卢克)乘商船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留住二年。取得经本之后,再乘商船东归。在今山东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于义熙九年(413)到达建康(今南京)。法显遍历北、西、中、东天竺,只身一人从海路回国。

不朽名著——《佛国记》

西行中,法显获得的经文有《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萨婆多律抄》等梵本。回国之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的道场寺同佛陀跋陀罗、宝云等共译出了经典6部63卷。其中的《摩诃僧祇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名著———《佛国记》。法显去印度时,正是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芨多王朝时期。关于芨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统的文献记载,只有依靠《佛国记》来补充。《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中国西域地区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湮灭已久,传记无存。《佛国记》中记载的这些地区的情形,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此外,《佛国记》也是关于中国南海交通史的一部极为重要的巨著。古代中国与印度、波斯(今伊朗)等国的海上贸易,虽然早在东汉时期已经开始,然而《佛国记》中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则为中国最早的海上航行记录。

神秘的“耶提婆国”是美洲吗?

法显西行前后历14年,游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法显到的地方,“皆汉之张骞、甘英所不至也”。同时,法显的身后留下了一个谜团:那就是,在西行的途中漂流百日才到达的“耶婆提国”究竟是什么地方?

从19世纪末期开始,围绕法显到达的“耶提婆国”是什么地方,研究人员先后提出了50多种观点。《法显传》英文版的译者萨缪·比尔根据“对音法”,在印度梵文中发现了一个与“耶提婆”发音相近的地名“雅洼打帕”,然后再拿“雅洼打帕”去套法显可能经过的地方,认定“耶提婆国”应该是今印尼的爪哇。比尔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得到了以后学者的认同。但若将“耶提婆国”确认为爪哇,则有一个问题是难以解释的:由斯里兰卡漂流到1000多海里外的爪哇或加里曼丹只需十几天的航程,而在法显的《佛国记》中记录的万里之遥的“耶提婆国”却东航了3个半月。

根据法显的记载,“耶婆提国”的信仰中“佛法不足言”,而此时在印尼一带,佛教已经流行了近700年,与史实不符,应当作为法显登陆地不是爪哇的一个旁证。

1900年前后,学术氛围活跃的法国史学界首先提出了法显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观点。此后不久,国学大师章太炎注意到了法国学界的这一新进展,撰写了《法显发现西半球说》一文,并作了相应的论述。在文章结尾,章太炎不禁感叹:“哥伦布以求印度,妄而得此,法显以返自印度,妄而得此,亦异世同情哉。”如若确如章氏所言,法显应是到达美洲的第一人。

[编辑:杜俊霞]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