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山西聚焦>
【游山西 读历史】山西明长城,到底有多长?
2021-03-05 08:50:39    来源:山西之窗——综合

山西是长城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明代长城约有900公里,其他年代的长城约有500公里,共计1400多公里。分布在大同、朔州、忻州、晋中、长治、阳泉、吕梁、晋城等8市39个县(市、区),年代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长城的修筑史。其中许多段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尤以代县雁门关、偏关县偏头关、宁武县宁武关、平定县娘子关长城最具特色。雁门关地理位置险要,关楼建筑宏伟,城墙雄峻挺拔,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偏头关烽堠林立,古堡密布,有“三关首御”之称。长城与黄河在此相会,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与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相聚的地方。宁武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太原总兵驻守调度的重地。娘子关扼晋冀咽喉,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

山西古长城示意图

抵御蒙古,拱卫京畿

明代为了防范北元蒙古势力南下侵扰,在东起山海关、西抵嘉峪关的长城沿线设置九个边防军镇,每镇委派总督、巡抚、总兵统领数万以上兵马防守,史称“九边”重镇。其中山西直接屏蔽京师,地理位置重要,设有太原、大同二镇,修建有内外两道长城。外长城为防边御敌,内长城为拱卫京畿。因此,明长城是山西长城遗存中建设最完善、设施最齐备、保存状况最好的部分。它们如同两条神龙,蜿蜒盘伏在晋北大地,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外长城

明外长城,由河北怀安县延伸到晋北天镇县,沿西南走向,经今大同市阳高县、新荣区、左云县,朔州市右玉县、平鲁县,忻州市偏关县,直达黄河东岸。黄河边墙长城从偏关县老牛湾起,沿黄河东岸屈曲而南,至河曲县石梯子而止。在长城墙体上,有骑墙夯筑的方形敌台800余座。黄河岸边长城全长90余公里,多劈山为墙,墙体均为黄土夯筑。有些地段由于多年的风吹雨蚀和河水冲刷已经坍塌毁坏。

内长城

明代内长城大致沿东西走向,由河北涞源县境伸入灵丘县上寨镇将峪门,至青羊口,再折向西南复入河北阜平县吴王口,由吴王口转向西北再入灵丘县独峪乡牛帮口,在此分成两路。一路沿恒山山脉,经繁峙、浑源、应县、山阴、代县、原平、宁武、朔城区、平鲁、神池,跨过管涔山,在偏关柏杨岭丫角山与外长城会合。另一路沿雄奇险秀的太行山东麓南下,经五台、盂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至黎城东阳关。

山西境内的明长城

山西长城体现了远古先民和当时军事家非凡的聪明才智。沿线除建有众多重要关隘外,还有各类屯兵的营堡以及众多的敌台、马面、烽墩等配套军事设施。明代山西长城防御体系由集军事、行政于一身的卫、所军事组织及以军垦民屯为后勤保障的生产自给组织组成。境内的关隘口子多为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咽喉要道、军事要塞。烽火台主要用于传递军情信息。古代有“昼点狼烟”“夜举火堆”的习惯。当以白天燃烟、夜间举火为号的烽火台火光冲天、狼烟四起时,千余座烽火台遥相呼应,信息便可直传京师。

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伟大力量的永恒载体,已经成为世界人类文明宝库中一项伟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编辑:杜俊霞]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