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汉代楼烦班氏,就应该从班氏家族的历史说起。班壹是有史记载的班氏第一人。据《万姓统谱》载:“班壹者,秦末避地楼烦,以牧起家。当惠孝、高后时,出入游猎,旌旗鼓吹,以财雄边”。后代班氏一族人才辈出,汉成帝时,班婕妤,其贤才通辩、知礼识体,因《怨歌行》而名,被誉为宫体诗之祖。
一代才女——班婕妤
班婕妤(公元前48年—2年),祖籍楼烦(今山西宁武),汉成帝的妃子,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班婕妤善诗赋,有美德,虽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3篇,即《自悼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亦称《团扇歌》)。三篇均为抒发自己在宫中的苦闷之情,尤以《自悼赋》影响最大,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她的诗可与曹植、王粲、阮籍、谢灵运等人比肩,足见其在五言诗歌创作上取得的杰出成就。
迁居扶风安陵
班氏由秦末居楼烦近200年,后迁居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班氏又出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彪。后来,班彪、班固、班昭父子父女三人,因前仆后继编著完成《汉书》,史称“三班”,有“史学三班”的美誉;而班彪的另外一个儿子班超,是东汉名将,与其子班雄、班勇,相继出任西域长史、越骑校尉,安抚西域长达数十年,功勋卓著,民间称为“班氏三雄”。
“史学三班”
班彪(公元3年—54年),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班昭之父。他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光武帝(刘秀)闻知其才,任命他当了县的长官,后又为司徒掾。班彪虽身为官员,却潜心于史学,尤好汉代史。西汉武帝时,司马迁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但后事缺而无录。后来刘向、刘歆等十多位学者都曾搜集西汉时事,尝试补充《史记》。但班彪认为这些续作都不成功,不足以踵继司马迁之书。于是他继续采集西汉遗事,并实地考察,最终完成《史记后传》65篇,为后期班固著《汉书》打下了基础。此外,班彪还作《前史略论》,详细论述了以往的史学得失。其中着重评论司马迁所著《史记》的内容、体裁、体例和思想。《前史略论》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一篇史学论文,可谓儒家正统史学观点的代表,在中国史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前后入洛阳太学,在其父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后来,就在他即将完成《汉书》时,因窦宪一案受到牵连,死在狱中。完成《汉书》的全部工作就落在其胞妹班昭身上。
班昭(约公元49年—约120年),一名姬,字惠班,我国古代第一位杰出的女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的妹妹。班固去世后,《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和《天文志》还没有完成。好在班昭还在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与了《汉书》的编纂,后来在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后,她又到东观藏书阁参阅典籍,最终完成了其兄长的遗志。《汉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的不朽之作。
“班氏三雄”
班超(公元32年—102年),字仲升。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班雄,班超长子,东汉官员,官至京兆尹。后经多次迁升至屯骑校尉。当时恰逢羌人反叛入侵三辅地区,朝廷下诏命班雄率领五营兵屯住长安,就此任命班雄为京兆尹。
班勇(?―公元127年),字宣僚,班超少子,东汉将领。汉安帝时,匈奴贵族攻扰西域,他任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前往西域,与龟兹合兵击走匈奴伊蠡王。永建元年(126年),领导西域各族大破北匈奴呼衍王,进一步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著有《西域记》,为《后汉书·西域传》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