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三晋史话>
三晋史话:赵武灵王为何要胡服骑射?又因何而死?
2021-08-04 16:20:57    来源:

两千多年前的赵武灵王,跳出了“华贵夷贱”传统思想的束缚,移风易俗,主动学习胡人先进的服饰文化和军事技能。这种敢于变革的精神,时至今日都值得我们学习。那么,你对赵武灵王的生平故事了解多少呢?

赵武灵王,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君主赵雍死后的谥号。

在我国古代对帝王的称呼,前期多以谥号相称,如汉武帝、汉灵帝;中期多以庙号相称,如唐太宗、宋太祖;晚期明清时多以年号相称,如万历皇帝、乾隆皇帝。

谥号在古代也很有讲究,有褒谥和贬谥的区别。“武”字,为褒谥,说明得此谥号的人生前,有过一番大作为,如我们所熟知的汉武帝和汉光武帝;而“灵”字谥号,则是贬谥,说明得此谥号的人生前干过糊涂事,如东汉末年的昏君——汉灵帝。

“武”、“灵”二字,一褒一贬且先褒后贬,正是赵武灵王一生的真实写照。

赵武灵王的一生,可以通过以下四个事件来概括:

事件一:“五国谋赵”

赵武灵王继承赵国爵位时,还不足十五岁,此时的中原正处于各国乱战时期。他的父亲赵肃侯刚刚去世,秦、楚、燕、齐、魏五国便派出精锐之师各万人来到赵国,美其名曰参加葬礼,实则打算趁着赵国国君新立,图谋赵国。虽然《史记》中并未详细记载,这场危机是如何化解的,但对于年少的赵武灵王而言,这场危机一旦处置失当,必将祸及其身,甚至赵国的百年基业也可能毁于一旦。

事件二:“五国相王”

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各国之中,独有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

“五国相王”事件,不仅意味着周王权威的彻底衰落,也意味着赵武灵王改变了过去赵国逐鹿中原的南进战略,试图修好与各大国的关系。娶韩女为夫人,联姻韩国;拥立燕公子职为燕王,交好燕国;迎立宣太后的长子,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新秦王等等。赵武灵王运用各种手段成功稳定了与周边各大国的关系,为其实施北进战略奠定了基础。

“胡服骑射”前赵国的国土分布图

事件三:“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之所以实施北进战略,是因为当时的赵国北方可谓强敌环视,除了东胡、林胡和楼烦等游牧民族外,中山国还将赵国领土一分为二,成为赵国的心腹大患。因此,要想南下逐鹿中原,必先使北方安定。

那么,如何才能战胜游牧民族、灭掉中山国?首先,赵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然而,战国时期的中原,人们的衣着一直保持着“上曰衣,下曰裳”的习俗。裳,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裙子。换句话讲,当时的人们是不穿裤子的,而穿着裙子去骑马打仗,不仅严重制约了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士兵的身体健康,反倒是胡人的衣着装束更加适合骑射。于是乎,赵武灵王发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号召向胡人学习的“胡化”运动,大力推行穿胡人的服装,学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从此,华夏族进入了穿裤子的时代,赵国也因此强大起来。

正如赵武灵王所说:“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推行,很快使赵国军事实力大增,不仅在北方开疆拓土,在阴山修筑了长城,还大量招募胡地士兵。终于在经过数次出兵中山国后,消灭了这个赵国的心腹大患。

在先后消除胡人和中山国的军事威胁后,赵武灵王又将目光瞄准了正处于内乱的秦国。据史书记载,他曾亲自乔装成使者进入秦国,秦昭王没有觉察,事后惊怪他的状貌特别魁伟,不像人臣的气度,立即派人追赶,然而赵武灵王早已飞马奔出了秦国的关口。事后才知道是赵武灵王,让秦人惊恐万分。

正当赵武灵王想要大展宏图时,他却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犯了一个致命错误,直接导致了沙丘宫变的发生,也断送的赵国一统天下的前程。

“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国土分布图

事件四:沙丘宫变

原来,赵武灵王想搞“二元政治”,让儿子国内治理天下,自己则在外面开疆拓土。于是,就传位于小儿子赵何,这就是赵惠文王,赵武灵王则自称为主父。

然而,赵武灵王的长子,原来的太子公子章,对弟弟被立为国王心中不服。后来赵武灵王看到他的长子公子章,屈身在弟弟面前,心里也很怜悯他,就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赵章做代国之王,让两个儿子并立为王。

正在犹豫不决时,公子章突然发动了一场争夺王位的政变,结果失败了,于是逃到了赵武灵王的宫室,支持赵惠文王的公子成和李兑很快带兵包围了宫室,并处死了公子章。因惧怕赵武灵王秋后算账,就继续围困宫室,还赶走了宫内的其他人,赵武灵王想出宫但出不来,又得不到食物,只好去掏雏雀充饥,最终饿死在了沙丘宫。

一代雄主,霸业未成,就在阴沟里翻了船,死的如此窝囊,令人痛心不已!

祖宗之法到底要不要变?

祖宗之法到底要不要变?如果要变,又该如何说服保守派?这是每一位改革家都会面临的问题。“胡服骑射”中,赵武灵王也曾面临赵氏宗亲的集体反对。

当时,以赵氏宗亲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华贵夷贱”,“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 。

赵武灵王却不以为然,认为祖宗之法是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出发点是为了“利其民而厚国也”。所以,不能以“华贵夷贱”的心态去盲目否定胡服,而应以胡服是否对国家有利为判断标准。最终,赵武灵王成功的说服了保守派。

两千多年前这场关于祖宗之法到底要不要变的大辩论,被司马迁详细记载于《史记》之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敢于变革精神的肯定。

[编辑:杜俊霞]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