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山西聚焦>
【游山西 读历史】兵家必争之地——宁武关
2021-08-04 16:20:57    来源:山西之窗——综合

宁武关,在今山西宁武县城区。据史料记载,宁武关于明成化三年(1467)建成,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历史上著名的山西“外三关”(偏关、雁门、宁武关)之一。

“外长城”与“内长城”

宁武关的修建与明朝当时抵御北方蒙古人的形势密不可分。为了抵御蒙古人的进攻,明朝政府在北方不断设险置关、修筑防线,于是形成了“外长城”与“内长城”。其中,“内长城”是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内三关”与“外三关”

在“内长城”沿线,以现今河北省境内的居庸、紫荆、倒马三关,称为“内三关”。以今山西境内的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

而在“外三关”之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而宁武介二关之中,控扼内边之首,形势尤为重要。故《边防考》上说:“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

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宁武关建于管涔山和云中山两山夹峙的巨大山口间,恢河穿流而过,自古就是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间的南北交通咽喉和战略要冲,具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北方诸民族只要南下,必经三关,宁武关因此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战的重要战场。尤其是“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兵败被俘,明朝政府更加重视对长城修建,最终建成了宁武关。直到清朝统一全国,长城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作用,宁武关自此成了祥和之地。

[编辑:杜俊霞]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