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三晋史话>
三晋史话:汉匈战争的序幕——马邑之谋
2021-11-04 09:33:26    来源:山西之窗——综合

千百年来,人们只要提到朔州,毫无疑问都会相提并论到马邑,甚而在不少故老眼里,马邑就是朔州的一个文化代名。“马邑之谋”更是让马邑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马邑之谋”的故事还得从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说起。当时的西汉王朝统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军事力量逐渐雄厚。于是,刘彻改变了过去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对匈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战争。最先开始的,就是马邑伏击战。

王恢献计

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农历六月,王恢向汉武帝建议说:“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汉书·韩安国传》),主张派兵伏击匈奴。刘彻召集大臣商议,王恢说:战国初期,代国北面受匈奴威胁,南面有赵国窥视,然而,这样一个小国,仍能保护人民正常生活,使匈奴不敢轻易进犯。今天,汉朝如此强盛,匈奴却敢多次骚扰,就是因为汉朝太软弱了,所以,应该对匈奴进行惩罚。韩安国则不同意对匈奴作战。他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平城,七日吃不上一顿饱饭。解围后,刘邦也并未对匈奴进行报复,这主要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有一个和平环境,使国家得到安定和发展,两个人在宫廷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后,年轻气盛的刘彻还是听从了王恢的意见,决定对匈奴作战。

马邑之谋

为了诱使匈奴出兵,汉朝设了一个计谋:

派马邑富翁聂壹(《史记》称聂翁壹,翁为老人的称号),带上货物,以经商为名,跑到匈奴那里,假装投降匈奴。然后,哄骗匈奴的军臣单于说:“吾能斩马邑令丞,以城降,财物可尽得”(《汉书·韩安国传》)。单于利欲熏心,贪图财物,轻易相信了聂壹的话,并约定:杀死马邑令丞后,把头挂在城门上,作为攻城的信号。聂壹从匈奴回到马邑城后,汉朝马上进行军事部署。派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带领三十万大军,埋伏在马邑城周围的山谷中,准备伏击匈奴。安排就绪后,汉朝按约定的信号,把一名死囚的脑袋砍下,挂在城门上,冒名顶替,假称是马邑令丞吏的脑袋。接着,聂壹通知单于使者说:马邑令丞吏已被杀死,你赶快告诉单于,带兵进城,单于使者看见城头挂的脑袋,也信以为真,急忙报告了单于。单于见大事已成,立即率领十万骑兵长驱南下,一路上也没有遇到汉兵阻挡。进入武州塞后。在距离马邑城不到百余里的地方。单于见马匹遍野,却没有放牧的,才引起猜疑。没有军队,那里会有这么多马?于是,不敢冒然前进。为了探听情报,单于见附近不远有一个烽火台,就让匈奴围攻,这时,正巧有一个雁门尉史办公事经过这里,他见匈奴军队来了,就暂时隐藏在烽火台上,结果,被匈奴抓住。这个尉史对马邑伏击计划也略知一些,审问中,就把汉朝的计谋如实地告诉给单于,单于知道后,如梦初醒,大吃一惊说:我本来有所怀疑,现在又获得汉朝尉史,这真是天助我也。于是,单于就封雁门尉史为天王,然后,单于就带领匈奴军队从原路撤回,因为这次伏击战没有成功,所以,历史上称之为“马邑之谋”。

谋划失败,王恢自杀

按照原来的计划,马邑伏击战打响之后,王恢与李息、李广带兵三万袭击匈奴的辎重。单于带兵撤退后,王恢又考虑,匈奴人马一点也没受损失,如以三万军队与匈奴十万精兵交战,恐难取胜。于是,他也没有带兵去追击匈奴。汉武帝刘彻见伏击战落空,王恢又没有袭击匈奴的辎重,非常气愤,就要将王恢处死。王恢以千金贿赂丞相田(虫分),让他说情,田也不敢直接劝说刘彻,就跟皇太后说:马邑伏击战虽然没打成,但如果杀掉王恢,就等于为匈奴报仇,皇太后又把田的话告诉给刘彻,刘彻说:马邑伏击战是王恢首先提出来的,兴师动众落了一场空,今天不杀王恢,怎么向人们交代,王恢听到刘彻的话后,自知性命难保,以自杀了事。

“马邑之围”虽未成功,但却使汉朝结束了自西汉初年以来奉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同时也拉开了汉匈大规模战争的序幕。汉武帝开始对匈作战,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由于汉武帝穷兵默武,汉朝经济受到严重损失,开始走向衰退。

[编辑:杜俊霞]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