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山西聚焦>
文化山西:仰望窑洞
2022-06-21 09:16:51    来源:山西之窗——综合

一位作家这样说:“一切卑微和浅薄的人都不可能真正地亲近她,更不可能认识她的本质,而只有站在绝对高度的人、与高原血气相同的人,才会乐此不疲地歌颂她。”是啊,如果你没有站在那广袤浩瀚的黄土高原上,就绝不会体验到晋西北那一串串民歌的嘹亮;你亦不会从那一双双落寞的眼睛中气势磅礴地涌现出那一孔孔装修齐整的窑洞。沟沟、梁梁、炊烟和窑洞,组合成一个朴实的地区、一幅苍凉的水墨画。此时此刻,你的心不禁会颤抖起来,你感觉到了晋西北已如同黄河发大水时一股奔腾的力量,那是一种真正的力量。

如果说晋西北的乡村是有生命的,那这里勤劳勇敢的人们就是晋西北的血液,而窑洞就是晋西北的灵魂。

兴县属于晋西北,它坐落在与陕北神木县隔河相望的黄土高原上。兴县的窑洞,大多数是用一条条石块碹成,一孔孔如弓弯曲的圆弧形洞穴,墙壁被粉刷得白生生,洞穴口用木材做成精致的花格格样儿的木门窗,黄黄的,闪烁着黄土高坡的色彩,这又宽又大的窗格上还贴着一团团、一簇簇,华丽火红、栩栩如生的红窗花;窑面上挂着一串串金黄的玉米棒子、红红的干辣椒串子;窗台上摆放着几个深黄色的老南瓜,十足一幅不失和谐的、色彩交融、清明亮眼的民俗画。

当黎明拽走东方第一条长梁上的夜幕时,雄鸡“喔喔喔”地叫了,狗亦吠了,躺在窑洞土炕上的农人们被此起彼伏的畜、犬声惊醒了,迷迷糊糊地打一个哈欠,伸一伸胳膊、腿、脚,“呼”地一声,爬出热乎乎的被窝,穿好了衣服。窑洞便开始热闹起来。婆姨们很快生好火,不一会儿,鸡蛋拌疙瘩汤的香味弥漫在整个窑洞里,男人们端起一只兰花碗,稀里哗啦几口倒进嘴里,然后,收拾好家具上山干活去了。孩童则躺在被窝里不愿上学,娘不管这些,一把拉起他,三下五除二,给他穿好衣服;哥哥、姐姐们将他连拉带扯地推出大门。这时,女人们亦开始背起柳筐、锁好门,上山剜猪草去了。不一会儿,男女老少陆陆续续离开了窑洞,开始了新的一天。

到了傍晚,炊烟袅袅升起,像一面面召唤人们回家的旗帜,一缕缕炊烟由浓变淡,这时,锅里的饭大多已经做熟。村道上,农人们扛着农具嘻嘻哈哈地归来了。“咕咕咕”,谁家的小鸡又走丢了,喂鸡的女人不停地呼叫着,“哎,找到了,那不是几个灰家伙,躲在草丛中不出来,让我满村找呢……”一会儿工夫,天空扯下一块黑纱,笼罩了整个乡村。祖孙俩圪蹴在热炕头上,说雨水,话桑麻,谈瓜果,论丰歉,你一言,我一语,全都和盘托出了,老人的铜烟锅儿磕得炕沿乓乓直响。勤劳的婆姨们、大姑娘们在窑洞的灯光中飞针走线,或拉家长理短。乡村寂静了,只有满天的星星陪伴着。

家家户户点亮了灯,从远处看来,窑洞似乎都长了眼睛一般,一双双温馨的眼睛在叙说着每家不一样的美好故事。

这热闹的窑洞,不仅是当地人们的居住所在,更是支撑着人们理想和信念的精神支柱。这几孔黄土、石块垒成的窑洞,曾经是红色政权的领导核心,它在中国革命史书上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8年春,毛主席、周副主席和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东渡黄河,来到晋绥边区——兴县蔡家崖。毛主席和其他的领导们就居住在蔡家崖的窑洞里,毛主席居住的窑洞是一个套间,外面办公室兼做卧室,里面是一个小会客室。在蔡家崖居住期间,主席带领一些领导同志走进每户农民家中,与群众一起盘腿坐在炕沿上谈笑风生:土改工作团是怎样发动群众的?贫、雇农分得了多少土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何?党员的状况和党政机关的工作作风怎样?土改和整党工作是怎样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政策的?有哪些成绩?存在什么问题?……对于主席提出的问题,农民们一一都给予了认真回答,主席的脸上挂满了笑容,然后不停地点点头。

四壁黄土,一盏油灯,面对一批又一批的干部和群众,主席在这窑洞里谆谆告诫大家:要记住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要记住团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干部和群众;对于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要一日三思,不要犯错误。要做一个自觉的、完全清醒的革命者。他还意味深长地对一些干部说:黄河上的老艄公,不管风吹浪打,眼睛总是朝着前方、双手总是牢牢地掌着舵。这就是说,在革命运动中掌握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十分重要的。

这是从蔡家崖窑洞里发出的声音,是与人民血肉联系的声音,是不脱离人民群众的声音。

夜幕如墨,在那一灯如豆彻夜不熄的窑洞里,毛主席呷一杯苦茶,运筹中国革命的文韬武略、书写治国兴邦的锦绣文章,很快写就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等不朽的光辉著作。

1948年4月1日、2日,在这里召开晋绥干部会议,并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进行谈话。会场内,参加会议的人员被挤得水泄不通,许多人坐着自带的小板凳,把笔记本放在膝盖上,专心地记录着每一句话。会议上,毛主席身材魁梧,身着深灰色中山服,脚穿圆口黑布鞋,神采奕奕地站在窑洞里,英俊的脸庞上挂着愉快的笑容,他挥动手臂,慷慨激昂的湘音在窑洞里回荡:“……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毛主席的两个总路线和总政策,就像一把火炬,照耀着吕梁、晋绥以及全党人民前进的方向,照亮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边区的各项工作,使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所以,这几孔窑洞就是当时红色政权的领导核心所在地。

这块热土上的人,永远离不开窑洞的怀抱,犹如一缕缕炊烟,虽然冉冉升起,但是,它的来处只能是烟囱。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只是身子与窑洞有了分离,但我的灵魂还是与窑洞紧密地牵连着。因为我是一颗被窑洞中的土炕煨熟的果实,是土豆、花生、萝卜,是谷子、高粱、玉米……总之,是与窑洞息息相关的那一类果实。

在这块热土地上长大的人,都是在这一孔孔窑洞里出生的。窑洞的土炕成为婆姨们上好的产床,因为土炕下面有一层厚厚的“绵土土”。婆姨们曾说,她们生头胎孩子时,竟没感到一丝疼痛,因为土炕被烧热了,那奔窜的热力因身下“绵土土”均匀而持久的传播,让她们感到了彻骨的温暖,她们把自己全部展开了。

窑洞里出生的孩子,把窑洞当成世界上最美的乐园,他们在窑洞里笑,在窑洞里哭,在窑洞里唱,在窑洞里玩,在窑洞里慢慢长大、慢慢地成熟。

窑洞还有个最大的优点:冬暖夏凉。无论是流火七月还是寒冬腊月,总是保持着一种不热不冷的温度。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农人们在毒辣的太阳底下劳作,热得像开水锅上的蚂蚁,喘不过气来。收工回家,一进窑洞,一股清新的凉爽蓦地扑面而来,布满全身,让你的每一根汗毛都感到舒服,很快,一天的劳累就消失了,全身的筋骨都感到痛快与有力。冬天到了,冬日的黄土高原,西北风像刀子一般,刮在脸上生生地疼。当你走进窑洞,一股暖烘烘的气息立刻将你全身包围,帽檐和眉毛上的冰随即化作了一团轻雾。人们躺在烧得热热的炕上,包上厚厚的被子抱头大睡,那种享受,甭提了。即使村里咿咿呀呀唱大戏,老婆、孩子们经不住诱惑,动员老汉去看戏,老汉却说:好唱好唱,不如我暖窑热炕。

一孔孔五六十平方米的窑洞,温暖了一代又一代这里的人。窑洞土炕,就是这里的人最温暖、最幸福的地方,“围定亲人炕沿上坐……”这是晋西北的人对待客人的真实写照。每逢家里来了客人,主人都满脸灿烂:“呀,啥风把你吹来的?快进屋,快进屋。”话语后,主人接过客人的提篮放进里屋,立即提起柔软的小笤帚,扯住客人身上的衣服弹扫尘土,然后便招呼客人脱了鞋快快上炕,炕上暖和。人刚坐稳,女主人急急地把散发着乡野独特气息的一篮花生、红枣、南瓜子……放在炕桌上,招呼着客人吃;晚上睡觉时会把客人安排到睡在炕头上,就像村里做喜事让特殊嘉宾吃饭坐上席一样,也是特别有讲究。你若没有来过晋西北,不会感受到这里人心里流出的这独特的暖流,也很难理解晋西北人请客人上炕的那份真挚达到了怎样的一个高度。

窑洞持久而沁人骨肉的温暖,会穿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隔膜。村里男女婚姻基本是经人介绍的,然后,十天半月就成亲,所以,新婚之夜女人是不愿与男人合房的;但过段时间感情就出奇地好,不到三年就一连生了两个孩子。女人整天乐呵呵的。有人曾问她们,你不是很不心甘么,为什么还跟他过得这么情意?她竟说,都是土炕闹的。为什么呢?情感总是和温暖相伴而生的,所以,有人说农村的情感状态是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使然,便显得过于理性,非当境之说也。

总之,住进晋西北的窑洞里,就有一种还在母亲腹中那种安然的感觉,虽然封闭,却温暖充实。封存在心灵深处某个角落中的一些已经模糊了的感受正在一点点复苏,是那样熟悉,仿佛从未如此贴近过那个遥远、模糊的关于家的记忆,温暖得就如在数九寒天的夜晚从远处归来看到窑洞那一圈朦胧的灯光一样,暖入骨髓。

[编辑:胡娜]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