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的名称,向来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太山碑刻《原邑太山寺新建乐楼碑记》载:“予唯太山之名,始见于沈约《宋书》,而寺建于唐景云元年。五代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略显于北汉之际,而山益有名。”故取“泰山石敢当”之谐音,名此山为太山。
沈约是南朝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宋书》早于隋唐。可见在昊天观创建之前,太山已经有名字了。
那么,“泰山石敢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常常看到这句话,但又经常忽略它。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都是认为“石敢当”是一个勇士的名字。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石敢当”条中引用了史游的《急就章》及颜氏注,完全同意颜氏的说法。
然而,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不能令人信服。
综合考证多方资料,“石敢当”其实是华夏民族自古就有的灵石崇拜的一种现实反映。史游所说的“石敢当”,就是这种崇拜的客观描述。
另据记载:西汉孝昭帝元凤三年,泰山有大石自起立,视之为祥瑞。于是就有了“泰山石敢当”的说法,意为吉祥,可避百邪,镇异祟。
但是,“泰山石敢当”与太山有关系吗?所谓沈约的说法,足以釆信吗?
虽然泰山之名见于史著者很早,而太山,也决不是新名词。从晋阳有城以来的历史可知,太山是伴随着太原城的建城或者更早就有了名字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是太原西山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山”与“泰山”,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第二种说法:民间有一种传说,称太山山脉形似一个大大的“太”字,因此得“太山”之名。明万历七年的《重修太山寺碑记》也有记载:“太原邑西去八里余有太山焉,乃因形而起名者。”
稍微攀爬过太山的人,只要登上过望都峰,四向一望,面对蜿蜒起伏、龙脉尽现的山势,也会发现其形状有那么一点点像“太”。
但是,作为文明积淀深厚的晋阳,尤其是晋阳的古人,会以此来命名太山吗?
民间的人是谁?他是被假托的还是别人借以推演的?“太山”果真是“因形而起名”的吗?
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太原”又如何解释呢?
我们且看“太”是什么意思。
“太”的本义
查阅《辞海》,“太”的其中一个意思是:极大,至高。在有关“太一”的注释里,有“至高唯一”之解;还有另作“泰一”之说,意为天帝之别名,天神之最尊贵者。而在“太原”词条的注释里,有其名称的来历:大平原,以太原盆地得名。
而翻开《说文解字》,好不容易找到“太”的索引,一查内容,这个“太”字干脆就成了“泰”,说“太”的古文写法就是“泰”,并有注解:泰,滑也;从廾从水,大声。古文写法是:夳。白话解读如下:泰,润滑。字形由“廾、水”会义,“大”是声旁。
由此可见,在古文写法中,太,被写作泰;太也早已出现,但是却不能与泰通用。比如,《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一卦是“泰”,是通达的意思,是不能写成“太”的。
但“太”和“泰”又是肯定有关联的。“太山”与“泰山”之间也存在类似关联。
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有一个关于“太”和“太原”的解读十分重要,比《辞海》更贴近其本义——
“太,即太上,太古。原,是原来,起初,根原。”《晋书·应贞传》曰:“悠悠太上,人之厥初。”意为太原是太古时代人类起初的发源地。《元和郡县志》曰:“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lu,溪)。按晋、大卤、太原、大夏、夏墟、晋阳六名,其实一也。”
由此看来,《辞海》中关于太原名称的解释是肤浅的,援引的,也是没有追本溯源的,因此也是不足采信的。
行文至此,太山名称具有可信度的说法呼之欲出。
太山的确义
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太山名称的确义呢?我们不妨再从外围索取两个词条。
其一是来自“百度”的有关“太原西山”的词条:
“太原西山——吕梁山脉中部东麓的边山地区,北迄汾河冽石口,南至天龙山柳子峪,史称太原西山。太原西山是太原20万年人类活动史、5000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见证。千百年来,太原西山像太原的脊梁,与汾水山水相携,载负着太原不同时期的文明,与太原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太原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舞台。”
其二是来自太山遗存碑刻、大明万历七年的《重修太山寺碑记》所载:“原自邃古山之西僻曾有龙泉寺建,且名贤辈出,迴光超升。”文中所说的“邃古山”,“邃古”是远古的意思,就是指太原最古老最早的山,即西山。
综合两个词条,再结合前述引证,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
太山的本意,就是太原之山,西山之山,太原最古老最早的核心之山。与周围的蒙山、龙山在名称上有所区别,又紧密相关。这是晋阳先贤在命名学上的一种朴素的智慧,有别具匠心的深意。
与此相较,所谓的“石敢当”“因形而起名”之说,显得格外臆测、想当然。
太山——太原之山,太古之山,最初之山,西山核心之山。(徐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