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13世纪期间,山西境内战争频仍,但其经济、文化等方面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金元时期,山西因其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以农为本 ”——农业的发展
五代至元时期,山西民众虽饱受战争之苦,但一旦政权稳定,政府都把恢复农业当做第一要务,颁布农书,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推广新的农业技术与方法。
粮食作物:这一时期,小麦、大麦、黍等粮食作物在全省广泛种植,并供给军队与赈济灾荒。“输粟万石”“移粟万石”“输租税于北方”等记载不绝于史。
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亦种植广泛,其中又以桑、麻种植最为普遍。《马可波罗游记》中就说,太原“种桑养蚕,产丝甚多”,平阳“产丝甚饶”,河中“出产姜及丝不少”,有些地方的蚕丝生产甚至接近于南方地区。麻的适应力要更强,岚、石、代、汾、晋、潞、慈、隰等州都盛产麻。棉花在元时被引入山西后也遍植于黄河流域。晋南的汾河、涑水流域都是著名的棉花之乡。
果品:山西的果品也很丰富,且各地均有不同的特产。西京的“花红果子”、芮城的石榴、安邑的葡萄都曾是贡品。
药材:山西药材也多是朝廷中的常用之物。忻州麝香在元朝被专门指定作为入贡物品。崞州、代州、台州、定襄的蟾酥与保德的自然铜,以及榆次的茴香、龙骨,也都为各代宫中必备品。
二、纺织业——以 丝、麻、 棉为主
泽州、汾州和威胜、平定等地的丝织品被列为贡品。而麻织业,早在北宋时,河东进贡朝廷的麻织品就达到15.1万多匹,居全国第一。金元时期更是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棉花的种植同样刺激了棉纺工艺的极大提高。万泉(今万荣县西南万泉镇)人薛景石著《梓人遗制》,总结了棉纺生产管理的经验,并设计了新的织机。
随着纺织活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元廷陆续设置了各级各类的管理机构,在属于今山西的冀宁路与晋宁路都设有织染提举司。在河中府、襄陵、翼城、潞州、泽州、大同、朔州、云内州等十一地还设立了织染局、毛子局,这都是山西棉纺业发展的游记。
三、酿酒业—— 以美酒佳酿闻名于世
山西自古就是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历来以美酒佳酿闻名于世。安邑的葡萄酒尤负盛名,是当时的御酒之一。太原府的玉液酒、静制堂酒,代州的金波酒、琼酥酒,汾州的甘露堂酒、隰州的琼浆酒,河中府的天禄酒、舜泉酒、桑落酒,以及蒲州酒、襄陵酒、羊羔酒、潞州的珍珠酒均为当时名酒。宋至元时,政府推行榷酒政策,由政府控制产销。如元时,在今阳城、隰县、夏县等地都设有榷酒务官,专管酒税收取。
四、制盐业—— 历代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手工业在这一时期也获得巨大发展。最突出的是制盐业和冶铸业。宋至元,均实行食盐国有政策,在河东设有解盐司来管理河东盐池。解盐生产的兴旺,使盐税成为历代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五、冶铸业—— 铁的主产地之一
山西铁、铜、煤等矿产资源丰富,冶炼业起步很早。辽宋金元时期,山西仍是铁的主产地之一,不仅铁矿分布广泛,而且冶炼规模较大。交城、晋州、石州(今离石)、泽州、威胜军(今沁县)、云内州,均有各代政府设置的管理机构。尤其是交城大通监,不仅在北宋时就是产铁四大监之一,而且它的生产贯穿了宋、元、明三代。
冶炼技术自宋代起也得到不断改进,体现在以煤作燃料和还原剂,采用方炉坩埚炼铁。这种炼法在山西地区很流行。技术的改进促进了产量的提高。各地大量考古出土的辽宋金元时期的铁制器具、各地寺庙中铁铸佛像、巨钟与铁鼎,都说明了铁器在当时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六、煤炭业——“ 石炭”的主产地
山西盛产煤炭。北宋时,煤炭就已成为冶炼、烧石灰、烧砖、制陶、酿酒等工业行业的重要能源。这些行业的大量需求,使“仰石炭以生”的民户数量逐渐增多。金灭北宋后,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石炭生产国,用煤相当普遍。
七、制瓷业—— 黑釉剔花瓷远销海外
此外,山西制瓷业也较为发达。浑源县的大瓷窑、青瓷窑在当时是知名的瓷器产地。它们生产的黑釉剔花瓷甚至远销海外。今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还藏有一个“元大德八年”铭文的黑釉剔花婴戏纹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