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山西聚焦>
文化山西:“退避三舍”到底退了有多远?
2022-07-13 09:01:36    来源:山西之窗——综合

退避三舍,现今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或许你听说过“退避三舍”的故事,但是你知道“退避三舍”到底退了有多远吗?

晋文公,姬姓,名重(chóng)耳,晋献公之子,为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重耳流亡

“退避三舍”起源于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发生的一则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难到楚国,楚成王收留了他,并问他将来返回晋国为君的话,将作何报答?重耳说,如果我真能得返晋国,做了晋君,若我们两国不幸要打仗的话,那我就退避你三舍。后来,重耳果真回到了晋国,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

城濮(pú)之战

城濮之战,是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楚国大将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城濮之战奠定了晋文公霸业的根基。

“退避三舍”到底退了有多远?

那么,在城濮之战中晋军退避三舍,到底退了有多远呢?

在我国古代,行军三十里称为一舍。退避三舍,即将军队撤退九十里。

据考证,周代一里为415.8米,而我们现今所说的一里为500米。

由此可以推算出,在两千六百多年的城濮之战中,晋军“退避三舍”实际退了37422米,即37.422公里。


[编辑:胡娜]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