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刀切糕为壶关粗粮细做的一种传统食品。这种刀切糕是选用上好黍米、红枣等蒸制而成,其质地细腻,甜香宜人。
糕,古今常见的用稻、黍等末粉蒸制而成的食点。它源于上古,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周礼》中的“糗饵”即为出现较早的糕类食品,起初主要用于王公贵族或秋收时的尝鲜食品。《周官》载:“笾人实糗饵粉糍。”有注曰:“糗饵者,豆屑末而蒸之,以枣豆之味同食。”这里说的“豆屑末”,就是现在的豆沙。“粉糍”是把糯末捣碎后做成的食品,“糗饵”的做法与之相似,“熬熟米麦又捣之为粉。”在西周时期,这种食品是很珍贵的,要由掌管王子饮食的“笾人”供给王子食用及祭祀用,百姓无此口福。
说起“小车刀切糕”,还有一个传说。相传离壶关县城40公里的东南方,有一座奇峰怪峦、山水成趣的紫团山。半山腰有一孔紫云洞,洞中的乳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洞前有一白龙潭,潭内瀑布急泻,犹如巨龙从天而降,洞顶有一座白云寺,寺内住着10多个和尚。他们每天除烧香拜佛、吃斋行善外,靠着天然条件,还在白龙潭周围种了枣树、黍子、谷子、玉米和蔬菜。和尚们逢年过节常用黄米(黍子脱壳后的米)、大枣制成甜食稀粥改善生活。有一年春节,老方丈让才来的小和尚到灶房烧煮稀粥。在做饭的过程中,小和尚用勺搅粥时,用力过大,把锅磕出了一道纹。小和尚不敢说,结果稀汤顺缝流走,稀汤变成了粥。老方丈问明情况,只好让大家舀到碗里吃。谁知黄米黏性大舀不出来,只好放在案板上,用刀切成片让大家吃。老和尚边吃边说:“这东西黏糊糊黄澄澄甜滋滋的,就叫黄米枣糕吧。”小和尚长大还俗后,将制作黄米枣糕的技术传到了壶关民间。逢年过节壶关人总是蒸上黄米枣糕,相互赠送,大户人家还推上小车给亲友赠送,走一处切一片,这便是小车刀切糕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