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香飘千年的晋祠大米
2022-08-22 08:44:17    来源:三晋道

晋祠大米产自太原市西南23公里处的晋祠地区,其历史悠久,据古书记载,东汉安帝三年(116年)甲戌正月“修理太原旧沟渠灌溉官私田”(见《后汉书·安帝记》);《寰宇记》中说:“隋图经之,晋泽(太原旧沟渠)在晋阳县西六里,隋开皇六年(586年)引晋水灌溉福田。”从这些记载可见,晋祠大米的种植至迟起源于汉朝。

晋祠大米颗粒饱满,质色微褐而透明,复蒸数次仍然粒粒分明,互不粘连,味美喷香有嚼头。即使下顿吃剩饭,依然如鲜,连做成的元宵、粒粑也很筋道。堪称一绝的晋祠大米古时为皇家贡品。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游历晋祠,看到稻禾茵茵的田间像天然画卷,欣然赋诗,“神哉叔虞庙,地胜出佳泉……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清代许荣以“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楹联,盛赞“山西小江南”的丰腴土地和滋润心田的泉水。

晋祠大米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晋水和石灰岩黑色土壤,其中丰富的硒、生物碱等物质,有利于水稻生长。至清乾隆年间,这块土地成为皇家贡品基地,有清代道光五年(1825年)碑刻为证。

晋祠大米虽美,但也历经千年沧桑。传说劳动人民不愿向欺压百姓的皇家贵族进贡晋祠大米,时人巧思妙想,在晋祠难老泉眼上塑起一位勤劳善良的柳氏坐瓮神像,意为晋水由“水母娘娘”臀下流出,皇家贵族闻说后,自觉吃晋祠大米有失体面,遂免除晋祠大米之贡。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太原城,并于十月初五占领晋祠这块风水宝地。日寇统治期间,强令稻农为日本人种稻,百姓辛勤耕种的水稻被侵略军列为军需品,中国人不准吃一粒晋祠大米。佃户李二连因在地里偷藏了点稻谷,被日寇游街后处死。还有一个叫武永磬的佃户被汉奸告发在其碾房发现稻壳,日寇把他吊在村北结义庙门上,用水灌出体内食物,因不是大米才免一死。

1949年后,晋祠大米获得新生,党和政府用科学种田引导农业生产,晋祠稻谷出现前所未有的高产,1958年,晋祠水稻的亩产量由解放初期的二百多公斤猛增到六百公斤。同年12月周恩来总理签署嘉奖令,授予南大寺村“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其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相继莅临晋祠参观。

上世纪60年代以来,耕地锐减,晋祠大米成为濒危物种。北大寺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及村中有识之士充分意识到晋祠水稻面临的困境,并着手组织对晋祠稻田的保护,恢复了九十多亩莲藕,保护了千余亩稻田。但对晋祠水稻保护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村两委会把水稻、莲藕列为晋祠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重要的原生态景观,以使先辈留下来的晋祠大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

[编辑:胡娜]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